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柔性衬底的ZnO纳米紫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技术

发布时间:2020-09-16 14:21
   本文将传统的微电子片上制备工艺和纳米技术结合,在柔性聚合物衬底上合成横向桥接的ZnO纳米线,制备出大面阵、高均匀性和电学稳定性的柔性紫外焦平面探测器阵列。主要的创新性结果如下:1.在普通光滑的聚酰亚胺(PI)衬底和具有特殊纹理结构的PI衬底上制备基于横向ZnO NW的紫外探测器,对比实验发现普通光滑PI衬底上的传感器在器件制备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等因素引起残余应力而出现裂缝。这些裂缝较短并随机分布,因此它们可能不会显著影响器件性能。而在机械弯曲后,器件产生穿透电极的裂缝并导致电接触失效。改善ZnO种子层质量可以减少器件制备期间形成的开裂和屈曲,但不能防止器件在机械弯曲过程中产生的开裂。在3×3传感器阵列中,弯曲80°后只有一个传感器保持原有特性。当弯曲角度大于-40°或60°时,器件失效。相反,在纹理PI衬底上制备的器件表现出更好的电稳定性。在3×3传感器阵列中,在机械弯曲后,所有传感器保持其原有性能。在15mW/cm~2365nm紫外光下,偏压为1V,弯曲角度在-80°到80°之间变化时,光暗电流比保持在10~5的水平。纹理PI衬底比平滑的PI衬底能够承受更大的应力,以防止薄膜开裂,同时可以增加ZnO薄膜与PI衬底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膜-基的界面结合强度并延迟薄膜的局部应变,进而提高柔性紫外探测器在弯曲应力下的电学稳定性。2.在柔性衬底上制备基于横向ZnO NW阵列的柔性紫外焦平面探测器阵列,该阵列由32×32个探测单元组成,像素尺寸为60×125μm~2,像素中心间距为150μm。在阵列中100%的传感器能够对入射的紫外光做出响应,并显示出较高的均匀性(光电流的非均匀性为44%)。在5mW/cm~2 365nm紫外光下,偏压为1V时,探测器阵列的平均光暗电流比可达到~1.1×10~5,平均响应度可达到~923 A/W,平均比探测率可达到~2.5×10~(14)Jones。该阵列在弯曲状态下也表现出优异的柔韧性和电稳定性。
【学位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23
【部分图文】:

示意图,异质结,能带图,器件结构


[10],衬底为PET,图1-1(b)为器件工作原理。365nm紫外光照时器件的响应度仅为7.2mA/W,图 1-1 (a) p-Cu2O / n-ZnO 器件结构示意图;(b) Cu2O / ZnO 异质结的能带图[10]Fig 1-1 (a)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Cu2O/n-ZnO device; (b) Energy band diagram ofCu2O/ZnO junction.

传感器结构,主要组成部分,紫外,器件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升和下降时间分别为 1.4s 和 0.5s。垂直结构的 ZnO 纳米线阵列结构限制了的感光面积,降低了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除上下电极结构外,还可以在垂直 ZnO 纳米线阵列的上表面制备水平结电极[11],器件结构如图 1-2 所示。在 3V 偏压下,紫外光照 365nm 10 mA,器件光暗电流比为 150 倍,响应时间约为 80s,下降时间为 20s。在器件过程中 ZnO 种子层充当了导电沟道,而且器件电极浮于纳米线阵列表面,结构增加了器件工作的不稳定性。

光响应曲线,器件,光学图像,光响应曲线


作过程中 ZnO 种子层充当了导电沟道,而且器件电极浮于纳米线阵列表面,这种结构增加了器件工作的不稳定性。图 1-2 平面 (a) 和弯曲 (b) 形式的紫外 ZnO-NR / PDMS 传感器结构示意图,同时展示了传感器的主要组成部分[11]Fig 1-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UV ZnO-NR/PDMS detector in the flat (a) and bent (b) forms.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detector are also shown.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杏;田大垒;赵文卿;关荣锋;;OLED柔性衬底封装材料研究进展[J];现代显示;2008年04期

2 李超荣;徐庆;鲁年鹏;董文钧;曹则贤;;柔性衬底/刚性薄膜应力褶皱有序结构形成的动态过程[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2年09期

3 李美玲;何荧峰;卫会云;刘三姐;仇鹏;宋yN萌;安运来;彭铭曾;郑新和;;柔性衬底上使用等离子增强原子层沉积制备的氮化镓薄膜物性分析[J];半导体光电;2018年06期

4 杨田林,许心光,张德恒,马瑾,马洪磊;磁控溅射法在柔性衬底上制备ZnO∶Al透明导电薄膜[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5 杨田林,张德恒,李滋然,马洪磊,马瑾;射频磁控溅射制备的柔性衬底ZnO∶Al透明导电薄膜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9年02期

6 赵越;杜小琴;晏中;潘阳;吴晓京;;柔性衬底上制备氟、镓共掺杂氧化锌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光电性质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6年11期

7 叶丽娜;夏广瑞;赵俊卿;;柔性与玻璃衬底OLED性能的比较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刘舒维;陈迪;柴新禹;刘景全;陈翔;朱军;任秋实;;基于柔性衬底的人造视网膜生物微电极阵列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8年04期

9 曹培江;赖国霞;柳文军;贾芳;朱德亮;马晓翠;吕有明;;柔性衬底上AZO薄膜的附着力特性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18期

10 王新;向嵘;任新光;李野;姜德龙;端木庆铎;;玻璃和柔性衬底上氧化铟锡薄膜特性的对比研究[J];液晶与显示;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恢东;;柔性衬底上a-SiNx:H绝缘介质薄膜的制备与特性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2 王红理;宋月贤;姜俊辉;郝延明;;温度交变环境对柔性衬底薄膜非晶硅太阳电池各层材料的性能影响[A];第三届空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董林;马莹;李豪;贾晓林;;柔性衬底电化学沉积制备Cu_2O纳米柱阵列[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侯海虹;王斌;张涛;张静;;射频磁控溅射柔性衬底AZO薄膜的结构及光学性质[A];第七届高性能特种光学薄膜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5 冯建超;夏岩;梅海霞;张彤;郑学军;;一种基于柔性橡胶和柔性衬底的压力传感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薛俊明;侯国付;袁育杰;倪牮;赵鹏;孙建;张建军;赵颖;耿新华;;柔性衬底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7 侯建伟;田鹏;李瑞佼;沈玉国;闫冬成;;应用于可穿戴式设备的柔性显示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A];中硅会电子玻璃分会2014年光电子玻璃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楼祺洪;;发光聚合物在光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9 隋妍萍;张德贤;席强;陶科;薛颖;蔡宏琨;姜元建;王林申;赵敬芳;;基于柔性衬底的P型微晶硅薄膜生长工艺的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10 肖素艳;车录锋;李昕欣;王跃林;;基于聚酰亚胺柔性衬底微温度传感器阵列的关键技术研究[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金鹏;Dimatix公司成功开发出硅MEMS技术[N];中国包装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申明;Dimatix:将印刷“革命”进行到底[N];科技日报;2006年

3 记者 吴苡婷;让新材料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N];上海科技报;2009年

4 ;加快改革吸引更多人才来沪[N];解放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佳胤;GaN外延生长中的SOI柔性衬底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7年

2 葛良进;基于柔性衬底的微纳结构图形复制技术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胡坤;基于柔性衬底的金属薄膜力学性能的尺寸效应[D];南京大学;2013年

4 岳红云;柔性衬底薄膜光伏电池相关材料制备及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立欢;基于柔性衬底的ZnO纳米紫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技术[D];北京工业大学;2019年

2 王天宇;基于柔性衬底的ZnO基薄膜光电性能及其稳定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3 程春晓;柔性衬底上金刚石薄膜的制备及其附着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4 朱伦;基于柔性衬底的MEMS压电能量收集器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5 田园;碱金属掺杂在铜铟镓硒太阳电池中的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6 胡安琪;柔性衬底上α-IGZO TFT器件的制备与稳定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艳;基于柔性衬底的微型换能器技术[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徐骁雯;基于柔性PI衬底的加热型传感器/阵列相关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9 常艳;在柔性衬底上制备多晶硅薄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陈宇;柔性衬底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19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819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3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