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多相交错并联BUCK型DC-DC变换器分析与设计

发布时间:2020-10-13 10:39
   在微处理器供电系统中,要求DC-DC变换器能够输出低电压大电流;同时为了避免电压纹波干扰数字电路逻辑,造成错误的处理结果,这就要求DC-DC变换器输出电压纹波低。为了满足这些特殊的用电场合,本文对具有输出低电压、大电流、低纹波特性的DC-DC变换器展开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在分析单相BUCK型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基础上,对多相交错并联同步BUCK型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展开理论研究与仿真,并给出功率级电路设计方法,包括输入输出电容以及储能电感的参数计算。相对于单相变换器,多相交错并联变换器控制策略更加复杂,具体表现在需要解决各相支路电流均衡以及驱动信号精确移相两个问题。受制造工艺的影响,每相的元器件实际参数很难做到完全一致,参数差异将会导致各相支路电流不均衡,降低系统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现有的并联均流技术如最大电流自动均流法、外接控制器法等需要增加额外电路,增加了电路复杂度。本文采用平均电流控制,能够在不增加额外电路的情况下实现各相支路电流自动均衡。利用Saber软件搭建了基于平均电流控制三相交错并联BUCK型DC-DC变换器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平均电流控制的三相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能够在不增加额外电路的情况下实现自动均流,并且各相支路电流均衡度较好。单相变换器只需要一路驱动信号,而多相交错并联变换器需要多路驱动信号,并且多路驱动信号之间需要有一定的相位差。为了解决模拟电路难以实现多相交错并联所需要的高频率驱动信号精确相移问题,通过对多相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扰动信号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数字PID控制多相交错并联拓扑结构多环控制策略。以三相交错并联BUCK型DC-DC变换器为例,通过Matlab/Simulink对该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策略的三相交错并联BUCK型DC-DC变换器具有输出纹波低,带载能力强,各相电流均衡度、系统动态性能较好等优点,达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最后,设计了基于DSP数字PID控制三相交错并联BUCK型DC-DC变换器样机,并搭建了测试平台,在设定输出电压为1.8V情况下,测得输出电压纹波峰峰值为6.69mV,最大负载电流达18A,最大负载调整率低于1.3%;负载电流大于2A时,各相支路电流不均衡度低于5%。
【学位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6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DC-DC变换器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BUCK型 DC-DC变换器基本原理
    2.1 BUCK型 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
    2.2 DC-DC变换器工作模式
    2.3 DC-DC变换器控制方式
        2.3.1 DC-DC变换器模拟控制
        2.3.2 DC-DC变换器数字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错并联技术研究
    3.1 多相交错并联拓扑结构
    3.2 多相交错并联纹波分析
        3.2.1 电流纹波
        3.2.2 电压纹波
        3.2.3 开环仿真分析
    3.3 多相同步损耗分析
    3.4 电感和输入输出电容参数计算
    3.5 并联均流技术分析
    3.6 多相交错并联技术难点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制环路分析与设计
    4.1 系统稳定性分析
    4.2 基于平均电流控制器设计
        4.2.1 电流控制器设计
        4.2.2 电压控制器设计
        4.2.3 平均电流控制策略
        4.2.4 仿真分析
    4.3 数字控制器设计
        4.3.1 PID控制算法
        4.3.2 PID参数整定
        4.3.3 数字PID控制策略
        4.3.4 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DSP的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验分析
    5.1 系统总体结构框架设计
    5.2 系统硬件设计
        5.2.1 采样电路设计
        5.2.2 辅助电源设计
        5.2.3 驱动电路设计
    5.3 系统软件设计
        5.3.1 主程序设计
        5.3.2 A/D中断程序设计
        5.3.3 滤波算法
        5.3.4 PWM信号产生
        5.3.5 PID改进算法
    5.4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向峰;;多通道BUCK恒流方案的应用[J];电子产品世界;2019年12期

2 艾精文;丁庆;高英瀚;唐芬;童亦斌;;交错式双Buck单相整流器拓扑与参数设计[J];机车电传动;2019年05期

3 钱叶册;许卫兵;时国平;孙佐;;Buck变换器的控制及补偿网络设计[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4 郑帅;;双Buck交流电压调节器的建模与仿真[J];电气传动自动化;2017年02期

5 魏萍;魏浩;;基于buck电路的矩阵变换器策略的改进[J];电源技术;2015年03期

6 于成金;贾婷;江旭;陈琪彤;;双向DC-DC变换器[J];数码世界;2016年12期

7 李冬;张相军;;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设计及仿真分析[J];电气传动;2013年S1期

8 龙昊;陈亦文;陈道炼;;全桥Buck型并网逆变器的分析与实现[J];电源学报;2011年03期

9 石季英;陈宝瓷;许光全;;小波网络应用于软开关Buck电路的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5年11期

10 陈世杰,顾亦磊,吕征宇;Buck电路的一种软开关实现方法[J];电力电子技术;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杜炜;基于数字控制器的多相并联Buck变换器的建模与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王磊;智能终端多相交错直流转换芯片的研究与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罗全明;基本DC/DC变换器的组合拓扑及控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陈江辉;Buck型逆变器高阶系统布尔型滑模控制及反馈线性化最优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倪雨;全局滑模控制Buck变换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马海啸;基于双BUCK拓扑的静止变流器和串联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7 周泽坤;单片大功率DC-DC变换器高性能控制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伟斌;预测矩阵控制算法在无线并联变换器中的研究应用[D];安徽工业大学;2019年

2 屈良潘;多相交错并联BUCK型DC-DC变换器分析与设计[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3 王茂林;基于电容电流反馈的快速负载响应车载BUCK DC-DC变换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4 袁?东;BUCK变换器高效栅驱动电路的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5 齐明星;一种具有数字可编程功能的电流模式BUCK DC-DC开关电源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6 秦筝;宽输入高效率BUCK型DC-DC转换器关键模块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7 梁旭东;应用于车载充电器的全集成BUCK转换器设计[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8 李颂;低压大电流BUCK变换器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9 张斌斌;基于蚁群优化分数阶PID的BUCK充电电路控制算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10 李沉沉;恒定导通时间控制的频率可调BUCK型DC-DC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39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839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8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