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结构及COB封装影响LED芯片光、热、电性能的仿真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极结构及COB封装影响LED芯片光、热、电性能的仿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发光二极管(LED)因体积小、寿命长、耗能低等一系列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随着LED功率的不断增大,芯片电流拥挤、结温过高严重影响LED的发光效率及可靠性。一些实验结果表明:优化电极结构和采用COB(Chip On Board,板上芯片封装技术)可以缓解电流拥挤、提高电流注入率,或降低LED芯片结温,增强发光效率,延长LED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器件可靠性。但电极结构和COB封装结构如何优化,优化的效果如何,有必要首先从理论上进行仿真模拟,以提高实验工作的针对性。为此,本文采用COMSOL多物理场有限元仿真软件,依据芯片电流扩展理论,分别模拟了插齿电极、石墨烯/氧化镍透明复合电极、COB封装中金属基板反射杯结构、多芯片排布方式对Ga N-LED芯片电、热性能的影响;并采用Tracepro光线追踪软件仿真了COB封装中反射杯结构、多芯片排布方式对LED出光性能的影响,并制作了反射杯进行COB封装后,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发现p-pad插入型比n-pad插入型电极更利于LED芯片电流的均匀扩展;适当增加电极长度和插齿数,利于电流横向扩展更均匀,但插齿数超过3以后,对横向电流扩展的增强作用不明显。2)石墨烯/氧化镍薄膜复合透明电极可有效地缓解芯片(175μm×225μm)的电流拥挤和降低结温。以3层石墨烯和1 nm氧化镍的复合电极性能最优:复合电极透光率约为90%,比仅用石墨烯(最优厚度4层)透明电极相比,结温降低4.8 K,电流密度分布均匀度提高11%。在3层石墨烯和1 nm氧化镍复合电极基础上,优化电极结构,进一步提高了LED的散热性能:当电极结构p/n-pad尺寸为芯片尺寸的0.8倍,p-pad掩埋深度为40 nm,n-pad电极与有源层刻蚀距离为4μm时,芯片结温比p/n-pad尺寸为芯片0.4倍时,降低7 K。3)LED芯片COB封装基板反射杯结构优化的结果表明:当反射杯杯口直径为3.0mm,杯底直径为1.6 mm,杯深度为0.6 mm时,输出光效率为48.36%,与无反射杯COB封装相比,输出光效率提高了20%,光辐照角度减小为85度,辐照强度增加了1倍,该结果得到封装测试验证。同时结构力学仿真计算得出反射杯结构对硅胶热应力应变影响很小。铝质基板的热阻仅比铜质基板的热阻只高2.85℃/W,出于经济和成本考虑,建议优先选用铝基板反射杯进行COB封装。4)将COMSOL焦耳热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耦合,仿真计算了COB封装情况下,LED芯片、硅胶、固晶胶、衬底热应力、应变随反射杯结构参数、固晶胶厚度、固晶胶热导率、衬底厚度、衬底热导率和芯片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LED内最大应力出现在透镜与基板的连接处;反射杯的结构对硅胶热应力、应变影响很小;固晶胶厚度为40μm,固晶胶热应力为500 MPa;当固晶胶热导率大于13 W/m×k后,芯片结温降低趋势平缓。从蓝宝石、硅、碳化硅三种衬底厚度对热应力和芯片结温影响分析,衬底选用厚度100μm以下的硅材料为最好。5)模拟研究了排布方式和芯片间距对9颗、16颗LED芯片阵列结温和出光性能的影响,发现:9颗芯片封装排布以单环分布结温最低,16颗芯片封装排布以6+10双环分布结温最低;9颗LED时,3×3阵列、3+6双环、单环三种排布方式下出光性能基本相同;16颗LED情况下:4小聚型排布的光照强度小,辐照范围广,半高宽101度,4×4阵列、16颗芯片围成单环、6+10双环排布三种排布封装的辐照角度半高宽为84度,其中6+10双环分布辐照强度最大,配光曲线效果最好。
【关键词】:GaN-LED 结温 电流扩展 热阻 有限元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12.8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1 绪论10-22
- 1.1 引言10-11
- 1.2 LED工作原理及散热问题简介11-13
- 1.2.1 LED工作原理11-12
- 1.2.2 LED散热问题简介12-13
- 1.3 LED的仿真与COMSOL软件13-15
- 1.3.1 LED的仿真13-14
- 1.3.2 有限元仿真模拟方法与步骤14-15
- 1.4 LED仿真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15-18
- 1.4.1 LED仿真模拟国内外现状15-16
- 1.4.2 LED芯片电极结构仿真设计16-18
- 1.5 LED芯片COB封装简介18-19
-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19-22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19-20
- 1.6.2 研究内容20-22
- 2 LED芯片电极结构优化22-32
- 2.1 引言22
- 2.2 LED芯片电流扩展、温度场分析理论22-25
- 2.2.1 LED芯片电流扩展理论22-24
- 2.2.2 LED芯片温度场稳态模拟热分析理论24-25
- 2.3 LED芯片插齿电极热设计25-31
- 2.3.1 传统电极温度场模拟25-28
- 2.3.2 插齿电极长度对芯片温度场影响28-29
- 2.3.3 电极插齿数量对芯片温度和光效的影响29-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3 LED芯片应用石墨烯透明电极热、电仿真优化32-40
- 3.1 引言32
- 3.2 LED芯片热、电建模32-34
- 3.3 基于石墨烯透明电极LED芯片模拟分析34-35
- 3.4 不同厚度组合石墨烯/氧化镍复合透明电极LED芯片的热、电性能35-38
- 3.5 本章小结38-40
- 4 LED芯片COB封装光热仿真研究40-64
- 4.1 引言40
- 4.2 LED芯片COB封装温度场模拟40-44
- 4.2.1 LED温度场仿真模拟原理40-41
- 4.2.2 LED芯片COB/SMT封装结构热阻分析41-44
- 4.3 基于反射杯的金属基板的COB封装44-49
- 4.3.1 金属基板反射杯优化44-46
- 4.3.2 反射杯的制作与金属基板上LED芯片的COB封装46-47
- 4.3.3 LED芯片的光通量和结温的测试47-49
- 4.4 COB封装热应力分析49-56
- 4.4.1 透镜和硅胶的热应力计算49-52
- 4.4.2 固晶胶厚度对其热应力影响52-53
- 4.4.3 芯片衬底厚度对其热应力的影响53-54
- 4.4.4 功率对芯片和固晶胶热应力的影响54-56
- 4.5 多芯片COB封装光、热性能仿真56-62
- 4.5.1 多芯片模组热性能仿真56-57
- 4.5.2 排布方式和间距对9颗LED芯片阵列结温的影响57-59
- 4.5.3 排布方式和间距对16颗LED芯片阵列结温的影响59-60
- 4.5.4 多芯片配光效果仿真60-62
- 4.6 本章小结62-64
- 5 结论和展望64-68
- 5.1 主要结论64-65
- 5.2 本文创新点65
- 5.3 后续工作及展望65-68
- 致谢68-70
- 参考文献70-76
- 附录76-78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76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76-77
- C.半导体模拟(非辐射复合和光跃迁)设定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Bob Chylak,Ivy Wei Qin;多层芯片应用中的封装挑战和解决方案(英文)[J];半导体技术;2003年06期
2 ;DSP芯片需求上升,价格将有所回落[J];电子产品世界;2004年08期
3 沈绪榜;;发展我国芯片技术应有整体性构想[J];科学新闻;2001年46期
4 ;LED芯片供求趋稳,照明市场重要性凸显[J];集成电路应用;2011年02期
5 徐阳;芯片技术的医学应用[J];今日科技;1999年10期
6 周兰;;移动芯片技术升级 国内企业需紧追4G时代商用步伐[J];世界电信;2013年11期
7 王立鼎,刘军山,于建群,刘冲;集成毛细管电泳芯片研究进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于建群,王立鼎,刘军山;集成毛细管电泳芯片的结构及其制作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02期
9 朱航;;微流路芯片技术的应用及前景展望[J];硅谷;2011年07期
10 田艳红;;基于3D封装芯片互连的固液互扩散低温键合机理及可靠性研究[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化峰;贾霄鹏;方新;李战华;;电泳芯片压力进样过程的数值模拟及优化[A];中国微米、纳米技术第七届学术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5年
2 杜国军;陈涛;左铁钏;;生物电喷芯片的准分子激光制备方法[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鹏;金德鹏;曾烈光;;MSTP单芯片设计与应用[A];2005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瑞娟;宋好强;;PLCC封装的CODEC芯片失效分析[A];2007中国高端SMT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白东亭;;生物芯片应用及我国生物芯片产业化现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艾红;王捷;;智能压力计串行芯片应用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章春笋;徐进良;;PCR聚合物芯片研究进展及产业化前景[A];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论坛暨东北MEMS研发联合体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山;借芯片复明不靠“视力”靠运算[N];大众科技报;2002年
2 ;将摩尔定律推进到三维时代[N];人民邮电;2007年
3 记者 周爱明;装上笔尖大小的芯片 30米内可隔空“刷卡”[N];南京日报;2012年
4 周东平;二代证专用芯片产量超过3.5亿颗[N];中国电子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张周;走过“芯”的历程[N];计算机世界;2000年
6 本报记者 赵艳秋;展讯:拓展TD芯片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7 记者 林金康 镇海记者站 张寒;生物芯片应用大会在我市召开[N];宁波日报;2009年
8 王如晨;中国芯片企业无缘本土6000万电表市场[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李映;GPS芯片:国外厂商加紧圈地 国内厂商攻守有道[N];中国电子报;2008年
10 张彦龙;百万门级FPGA芯片研制成功[N];中国航天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效灵;视频格式转换系统和芯片[D];浙江大学;2005年
2 刘支华;集成声光芯片技术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军山;PMMA集成毛细管电泳芯片制作工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赵明剑;低功耗高速可植入式UWB发射机与接收机芯片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陈良生;ISO14443单片集成读卡机芯片的设计与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翔元;多模式芯片物理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彭广;双接口NFC芯片系统验证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赵宏;一款32位SoC芯片的晶圆级测试[D];辽宁大学;2016年
4 闫泉喜;电极结构及COB封装影响LED芯片光、热、电性能的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5 马翠翠;基于紫外光降解自组装单分子层的纸芯片研制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李文举;高速图像压缩芯片高速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易欣;功能性电刺激关键芯片技术的研究和设计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吴张玉;单节锂电池保护芯片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佟浩;基于LabVIEW的芯片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1年
10 吴倩;用于细胞捕获的微绕流柱阵列芯片设计及制备[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电极结构及COB封装影响LED芯片光、热、电性能的仿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8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