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有机半导体的掺杂及其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15:35
   掺杂可以提高有机半导体中的载流子浓度,改变有机半导体的费米能级位置以及填补其内部的电荷缺陷。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机半导体掺杂相关研究已被广泛报道,但有机半导体掺杂依旧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可溶液制备的n型掺杂剂仍然缺乏、n型掺杂剂往往空气稳定性差、很多掺杂工艺与大面积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工艺不兼容等。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围绕n型掺杂剂及其在器件中的应用、适用于大面积印刷制备的p型掺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首先,发展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DBU)作为一种有效的n型掺杂剂。通过将DBU与n型半导体如[6,6]-苯基-C_(61)-丁酸甲酯(PC_(61)BM)和聚(2,7-双(2-辛基十二烷基)苯并[LMN][3,8]邻二氮杂菲-1,3,6,8(2H,7H)-四酮-4,9-二基)([2,2’]二噻吩基-5,5’-二基)(N2200)等共混或者将这些半导体材料置于DBU氛围中,即可实现对上述半导体材料的掺杂。掺杂后的PC_(61)BM薄膜,电导率从原来的7.80×10~(-8) S cm~(-1)提高到3.62×10~(-4) S cm~(-1);费米能级从-4.8 eV移动到-4.4 eV。掺杂后薄膜电导率的提升以及费米能级的变化,将利于半导体器件中电荷的传输、提取和收集。其次,探究DBU掺杂PC_(61)BM作为电子传输层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的应用。发现掺杂后的电子传输层能够消除原有器件J-V曲线中存在的“S”形,提升电池的器件性能。优化DBU掺杂PC_(61)BM的浓度为0.1 wt.%时,器件性能最佳,电池的效率从10.51%提高到16.69%,其中填充因子从0.54提高到0.76。掺杂后的PC_(61)BM薄膜和Ag之间的势垒变小,而且以PC_(61)BM为半导体有源层的晶体管器件也表明掺杂后的PC_(61)BM薄膜电子迁移率有数量级的提高,从而造成电池器件性能的变化。另外,掺杂后的PC_(61)BM薄膜含有给电子能力强的DBU,能够钝化钙钛矿表面的缺陷。而且DBU本身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作为添加剂掺入到钙钛矿前驱体液中,能够抑制钙钛矿薄膜中产生碘单质缺陷,提升钙钛矿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最后,采用磷钼酸(PMA)异丙醇溶液浸泡非富勒烯活性层(PTB7-Th:IEICO-4F)制备了无蒸镀MoO_3空穴传输层的反式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达到11.37%。在浸泡过程中,PMA分子会逐步渗透到薄膜内,薄膜中的聚合物给体PTB7-Th会被氧化,进而诱导薄膜表面产生p型掺杂。掺杂后的PTB7-Th电导率提高,费米能级变深,从而促进器件中空穴的提取。由于这种浸泡技术可以避免器件制备过程中蒸镀MoO_3空穴传输层,因此可直接在PMA浸泡后的活性层表面通过转印或狭缝涂布技术印刷高导电性的聚合物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作为顶电极,进一步制备出了效率达10.37%的可印刷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304.5;TM914.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n型掺杂剂
    1.3 p型掺杂剂
    1.4 太阳能电池概述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工作内容
2 n型掺杂剂DBU的性质探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DBU的还原性及掺杂作用
61BM的机理'>    2.4 DBU掺杂PC61BM的机理
    2.5 DBU及 PEI和非富勒烯受体ITIC之间的相互作用
    2.6 本章小结
61BM在钙钛矿电池器件中的应用研究'>3 DBU掺杂PC61BM在钙钛矿电池器件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61BM作为电子传输层的钙钛矿电池'>    3.3 DBU掺杂PC61BM作为电子传输层的钙钛矿电池
61BM电子传输层的电荷注入及迁移率变化'>    3.4 DBU掺杂PC61BM电子传输层的电荷注入及迁移率变化
61BM传输层对于钙钛矿层的钝化作用'>    3.5 DBU掺杂PC61BM传输层对于钙钛矿层的钝化作用
    3.6 DBU抑制钙钛矿薄膜产生碘单质缺陷
    3.7 本章小结
4 PMA对非富勒烯活性层表面p掺杂用于可印刷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PMA掺杂PTB7-Th行为分析
    4.4 基于PMA掺杂的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
    4.5 基于PMA掺杂的可印刷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研究内容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2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云立;;有机半导体:为碳电子时代绘美景[J];化工管理;2014年04期

2 ;n-型有机半导体促进印刷电子工业发展[J];金属功能材料;2014年05期

3 郑冬冬;;科学家鲍哲南成功研发有机半导体[J];半导体信息;2012年01期

4 ;科学家鲍哲南成功研发有机半导体[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1年12期

5 ;有机半导体:无限的可能[J];现代制造;2005年24期

6 ;关于有机半导体导电机理的探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1年03期

7 吴凯;;马兰戈尼效应在有机半导体成膜中的应用[J];物理化学学报;2019年11期

8 ;科学家通过加热有机半导体来制作纳米图案[J];光机电信息;2009年10期

9 Klaus Ludwig;Jürgen Ficker;Wolfgang Clemens;Wolfgang Mildner;彭增辉;;用于可溶性有机半导体印刷电路的显示器[J];现代显示;2007年03期

10 小谷光司;;未来技术 扩大应用范围的有机半导体0.15mm×0.15mm的RFID技术[J];电子设计应用;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林;有机半导体的掺杂及其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刘玉玉;芴基张力有机半导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3 李雯;大容量有机场效应晶体管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4 许欢;双极性及n-型有机半导体的合成与表征[D];兰州大学;2014年

5 王启晶;二维有机半导体晶体液相生长及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6 任俊峰;有机半导体中电流自旋极化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郭树旭;并五苯晶体与薄膜的同质异相体及其电子过程[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李东仓;并三苯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研制[D];兰州大学;2007年

9 崔泽群;基于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的有机半导体器件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10 李先杰;有机半导体的光增益和电荷传输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商林太;有机材料中缺陷态对界面能级排列影响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2 庞虎生;有机半导体中本征双极性载流子传输和缺陷态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9年

3 刘露涛;基于卟啉有机半导体忆阻器的免疫功能和神经突触功能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9年

4 于珍珍;基于9-苯基芴叔醇的傅克反应制备有机半导体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文河;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高分子聚合物的电输运性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6 刘梦丽;基于有机电子器件的电荷输运及相关电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8年

7 付世伟;低维薄膜结构的自旋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8 吴福鹏;基于多稠环梯型共轭单元的n型有机半导体的合成及应用[D];苏州大学;2018年

9 王文青;有机半导体中掺杂机理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8年

10 宋春鹏;有机半导体光伏器件活性层相分离结构调控[D];长春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44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844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5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