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机载线束敷设电磁兼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25 01:56
   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飞机上信息化程度日益提升。飞机系统中应用大量电气、电子设备,提高飞机操作性能的同时,也给飞机有限空间内的电磁环境带来新的挑战。线束作为各类电子设备互连系统的纽带,为保证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机载线束的电磁兼容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结合科研项目相关内容进行选题,围绕机载线束线缆敏感性、线束线缆串扰特性、以及线束线缆辐射特性展开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从线束电磁兼容的研究意义出发,对国内外线束线缆研究现状做出总结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使用电磁仿真软件,针对线缆敏感特性,改变线缆辐照入射波电场极化方向,分析其对辐照敏感特性的影响。仿真分析飞机舱内恶劣的电磁环境下不同线缆类型抗干扰能力,并分析连续波辐照下线缆电长度对负载终端响应电压的影响规律。针对线缆辐射特性,研究典型线缆传输信号时,线缆外部辐射电场情况,对线缆辐射能力进行分析。针对线缆间串扰,研究平行线间距、线缆长度以及线缆距地高度对串扰耦合的影响。最后,根据对线束线缆敏感特性、辐射特性、串扰特性仿真结果以及相关飞机布线的工业标准给出机载线束敷设建议。
【学位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V243;TN03
【部分图文】:

干扰模式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2 章 电磁干扰原理及电磁兼容仿真方法扰三要素磁环境容易对电子设备产生干扰,使电子设备性能及工作状态受到时产生的电磁场可能影响飞机的导航系统,雷电可能影响手机的使扰的产生包含三个要素,分别为电磁干扰源、传播途径以及敏感设扰源包括可产生电磁干扰的任一元器件、设备以及自然现象等,既发射。敏感电子设备包括受干扰的电路以及设备,电磁干扰源在敏带内外都可以产生响应。干扰传输途径指电磁干扰能量传输到敏感扰传输途径包括传导耦合和辐射耦合。干扰模式如图 2.1 所示。

模型图,电场耦合,模型,表达式


图 3.1 电场耦合模型,电容耦合在接收到线上产生的电压2V 和 表达式如式(3.1):( )1m21VjwRCCRRRRjwCVmRNEFENEFE 表达式如式(3.2)、(3.3):NEFER R// RNEFENEFERRRRR 阻抗时,公式(3.1)可简化为式(3.4):21VjwCRVm.4)我们可以知道,电容性耦合骚扰可以看作在导体与地间连

模型图,屏蔽层,电场耦合,模型


图 3.2 加屏蔽层的电场耦合模型收导体露在屏蔽层外的部分与源电路电容,GSC 表示源电路表示屏蔽层和接收回路之间的互电容,SC 表示屏蔽层和地之全屏蔽时,导体 2(接收导体)对地会产生无穷大的电阻,这时零。屏蔽体拾取的骚扰电压如式(3.7):1VCCCVGSSGSS完全屏蔽,所以,电容耦合在接收到线上产生的电压如式(21VCCCVGSSGS地时,是最理想的情况,这时的电压 0SV ,进而得到 02V 收导线通常会延申到屏蔽体外,即使屏蔽体接地1V 也会经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鹏;;设备电磁兼容性提升方法的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9年04期

2 张勇;金祖升;陈锐;李建轩;;舰船电磁兼容性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19年09期

3 刘心;余元骏;郭绮;;电磁兼容性试验中对静电放电的整改探讨[J];粘接;2019年11期

4 胡鹏路;;设备电磁兼容性提升方法的探究[J];科技风;2018年28期

5 赖春强;欧阳长青;;军用触控计算机电磁兼容性的设计[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6年06期

6 郑颖龙;;电动叉车电磁兼容性试验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6年08期

7 蔡瑞;杨芳;;整机电磁兼容性定性试验的设计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4年12期

8 陈政新;龚安;于成大;王永峰;;装备电磁兼容性论证研究[J];微波学报;2014年S2期

9 黄晓东;孟凯;;关于电动自行车考核“电磁兼容性”的适用性探讨[J];中国标准化;2013年02期

10 成莉红;;电磁兼容性标准在电子程控器试验中的应用[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单秦;高速动车组电磁兼容性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2 李宗利;面向发射任务的复杂电磁环境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3 金华标;船用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吉;机载线束敷设电磁兼容性分析[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2 陈冲冲;车载多功能射频传感器电磁兼容性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刘雷;舰载通信设备间电磁兼容性的优化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4 王涛;静电传感器放大滤波电路设计及其电磁兼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5 刘宝忠;电磁兼容性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7年

6 陈晓阳;电子控制器板级电磁兼容性分析与改进措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谭天洪;电气化铁路的电磁兼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杨显彬;一种舰载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冯超;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于岩辉;矩量法在汽车电磁兼容性分析中的应用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5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855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1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