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中红外高非线性波导设计及波长转换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06:51
   中红外波段在光通信、工业和环境监测、医学诊断和红外光谱学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在这些应用中,中红外波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和传统的非线性材料相比,硅基波导具有更好的集成度和更高的非线性系数,因此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中红外高非线性波导的设计以及波长转换的实现方法。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建立了适用于硅基石墨烯复合波导结构的光波非线性传输矢量理论模型。在不满足弱导近似的硅基石墨烯复合非线性波导中,基于标量模型的光场传输分析将存在较大误差。本论文根据入射光场的频谱宽度、脉冲宽度以及非线性介质的响应速度等条件,得到了极化强度的时域和傅里叶频域矢量表达形式;综合考虑了波导中线性和非线性损耗、自由载流子效应以及非线性相移等效应,给出了微扰场的矢量表达形式,并利用洛伦兹互易定理,建立了波导中微扰场和非微扰场之间的矢量关系;不同的导模通过色散和非线性过程相互耦合,结合极化强度的表达式展开线性和非线性微扰项,得到了复振幅耦合波方程。二、近中红外波段石墨烯线性和非线性光学特性的调节。对比分析石墨烯线性和非线性电导率,发现石墨烯的非线性克尔效应在三光子共振吸收频率处(hω≈2|μc|)的响应最强烈,此处石墨烯的线性吸收也处于低损耗窗口。石墨烯的费米能级(亦即化学电势)和载流子浓度相关,可以通过化学掺杂和施加门电压改变石墨烯的化学电势,进而调节石墨烯的光学性质,使目标波长处石墨烯的非线性响应最强且损耗最小。三、设计了两种高非线性石墨烯复合波导:石墨烯包覆拉锥光纤和石墨烯硅基复合波导。在近中红外波段,对两种复合波导的非线性性能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调整其结构参数使其非线性系数最大且损耗最小,并仿真分析了波长转换的效率、带宽等特性。提出了适用于波导结构中线性和非线性损耗都比较明显的品质因数(FOM)定义,并利用该定义对所设计波导的综合非线性性能进行评价。在纤芯直径为0.736μm、长度为34.4μm的石墨烯包覆拉锥光纤中,当泵浦光波长为1550nm、脉冲峰值功率为10W时,仿真计算得到的转换效率为-38.07dB,相应的3 dB带宽为430nm。在长度仅为几十微米的硅基石墨烯复合波导中,当连续光泵浦功率为0.5 W时,简并四波混频的转换效率高达-18.5dB。在1.3~2.3μm的波段内,调节复合波导的几何尺寸能够使转换效率保持平坦,而且相应的3dB带宽可以达到40~110nm。四、在硅基波导中基于简并四波混频效应实验实现了中红外波段的波长转换。在中红外1.95μm波长附近,测试了不同入射泵浦光功率和不同信号光波长条件下的四波混频效应,得到的中红外波长转换效率约为-51 dB。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N21
【部分图文】:

频谱变换,传输特性,结构设计,器件


硅基波导需要进行重新设计,以减小损耗提升波长转换性能。利用化学腐蚀的方??法,Cheng等将桂基脊形波导下方的二氧化桂层掏空,提出了一种桂基悬空脊形??波导和微环谐振腔[53],波导截面如图1.4所示。在波导制作过程中,为了减小波??导表面的损伤,他们还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生长一层30mri厚的氮化硅??保护层,在随后的二氧化硅化学腐蚀液中能被直接祛除。最后,在中红外2.75pm??处,实验测得波导的传输损耗为3±0.7dB/cm。同样,波导下方的衬底也可以考??虑用其它中红外低损耗材料替代,比如氧化铝[54]。近年来,随着微纳加工和制备??水平的不断提升,波导设计在选材和结构上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硅光子集成领??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型复合波导结构,比如,在传统硅基狭缝波导中引入硅纳晶??和金属纳米颗粒能有效减小导模的有效模场面积[55],进而提升结构的非线性响??应;在波导表面覆盖有机聚合物并生长金属薄膜156]

扫描电镜照片,硅基,扫描电镜照片,波导


早在1947年,Wallace就开始了石墨烯的理论物理研究而直到2004??年它才被Geim和Novoselov利用机械剥离(枯胶带)的方法从石墨晶体上分离??出来如图1.5所示。理论计算得到的石墨烯能带呈圆锥形,在狄拉克点附近??自由电荷具有近似线性的能量-动量色散关系,表现为有效质量为零的费米子[62],??而且电子迁移速度高达2\105(^2又一意味着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63]。石墨??烯的光电特性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探究[6^7】,其线性电导率与入射电场??频率、温度、费米能级&?(化学电势&)及石墨烯中电子的现象散射率等因素??有关,具体表达式可以由Kubo方程推导出给定相应的物理参数,通过计??算得到的石墨烯电导率和实验测量结果相符[7()】。石墨烯的化学电势同载流子的??浓度有关[71】,实验中可以利用电学掺杂[72]、化学掺杂[73_75]、及光诱导掺杂[76,77]等??方式进行调节,进而对石墨烯的电学和光学特性进行调节。??6??

照片,扫描隧道显微,石墨,波纹状


高[8()]。接下来几年里关于石墨烯非线性特性的研究报道并不多[81,82],直到2010??年,Hendry和Mikhailov首次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观测到了石墨烯强烈的非线??性响应[83】,利用简并四波混频(DFWM)效应(如图1.6所示)实验测得的三阶??极化率 ̄10_7eSU,同比硅材料要高8个数量级,至此石墨烯的非线性才开始引起??广泛的研究。在接下来的两至三年,大量关于石墨烯非线性实验测量的文章被报??道出来t84_89l由于测试方法、环境、波段,以及所采用的非线性过程等因素的差??异,测试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在理论分析方面,除了?Hendry给出的四波??混频相关的三阶极化率的表达式,Rioux等通过费米黄金准则(Fermi’s?Golden??Rule)计算了本征石墨燦的双光子吸收系数[9G],Jafari在Rioux的基础上引入一??个质量项并计算了开带隙石墨烯的非线性响应|911,?Zhang等利用密度矩阵研究了??非掺杂石墨烯在饱和吸收区域的FWM效应。狄拉克点附近石墨烯中自由载流??子能量-动量近似满足线性色散关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鹏,王荣;基于四波混频的全光波长转换技术[J];光子技术;2004年02期

2 孙军强,张新亮,陈娟,刘德明,黄德修,易河清;140Mbit/s全光波长转换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2000年01期

3 巩稼民;刘建花;郭翠;沈一楠;周雪艳;侯玉洁;;基于碲基光纤的多路喇曼波长转换研究[J];光通信技术;2017年04期

4 赵同刚,任建华 ,赵荣华,饶岚,王丽丽,林金桐,吴炜,郭永新;半导体激光器实现波长转换的理论和实验分析[J];激光技术;2005年02期

5 岳云;全光波长转换器件开发现状[J];今日电子;2003年08期

6 王飞;周寒清;夏光琼;吴正茂;;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交叉偏振调制的波长转换理论研究[J];光学技术;2007年02期

7 王健;孙军强;孙琪真;;单到单和单到双信道皮秒脉冲全光波长转换的实验研究[J];光子学报;2007年06期

8 张嵬,马军山,陈家璧;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全光波长转换的理论研究[J];光学技术;2005年05期

9 赵同刚;任建华;赵荣华;林金桐;;外腔激光器光子寿命对波长转换特性的影响[J];光电工程;2006年01期

10 孙军强,张新亮,陈娟,黄德修;交叉增益调制的全光波长转换的噪声特性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强;中红外高非线性波导设计及波长转换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茅明智;OFDM-PON相干检测及可重构波长转换研究[D];上海大学;2018年

3 秦浩;波长转换条件下波长路由光网络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4 武英晨;全光波长转换及全光信号处理集成器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郑秀;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波长转换及集成芯片的基础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6 韩柳燕;新型调制格式全光波长转换技术和全光逻辑门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7 王晓燕;利用硅基波导的相干编码信号全光波长转换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晋博源;硅基参量波长转换与集成全光时域微分器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9 罗传红;基于PPLN波导的光脉冲波长转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周恩波;半导体光放大器超快动态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嘉欣;多模超信道全光波长转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2 白欣欣;基于硅基波导的波长转换及相敏参量放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6年

3 潘皓;波长转换受限的光突发交换网的竞争解决机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朱瑜;基于V型耦合腔激光器和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全光波长转换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郭桦;基于非线性光纤四波混频的全光波长转换[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姜文婷;基于硅基波导非线性效应的波长转换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7 刘宇;基于PPLN波导和频与差频过程的可调谐全光波长转换[D];沈阳工业大学;2017年

8 豆荣社;基于GT-SOA偏振旋转效应的全光缓存器及波长转换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徐江伟;波长转换能力受限的光突发交换网络中的波长分配机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李君改;基于碲基光纤SRS效应波长转换研究[D];西安邮电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66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866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5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