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内弹状流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5 04:25
微流控技术因其易于操控、高效节能和安全性高的特点,在化学、生物工程等众多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使用气液两相流体,通过微流控装置可以获得尺寸均匀的微气泡。气液两相在通道内的流动伴随着复杂的受力过程,研究通道内弹状流的生成过程有助于加深对气泡生成机制的理解。目前,对于弹状流的生成过程,尤其是针对气液相界面的变化研究不够完善。本文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弹状流生成机制,关注相界面的变化及物理场信息,进一步得出气弹生成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内容,本文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T型微通道气液两相流数值模型,研究弹状流生成过程。通过研究流动过程中相界面的变化,将气弹生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时刻”。第一个阶段为回缩过程,这一过程中气相端部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快速回缩。第二阶段为连续鼓泡过程,在连续进料的情况下气弹不断生长,在液相的剪切作用下,下壁面气相不断变薄。当表面张力不能维持气相形状时断裂形成气弹,此时为“断裂时刻”。(2)流动过程伴随着压力场和速度场的不断变化。通过中心线和监测点两种方法研究压力场的变化,结果表明气相断裂导致断裂位置附近压力场急剧变化。粘性对中心线整体压力变化幅度影响最大。表面张力是气弹维持球形的原因,气弹下游相界面曲率半径小于上游相界面。根据速度场可以看出相界面是速度最大、受力情况最复杂的位置,气弹内部两个端部形成涡旋,推动气弹向下游运动。(3)通过搭建显微-高速摄像系统拍摄微流控芯片中气弹的高速生成,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得到气弹的生成特性(特征长度、生成周期等)。结果表明改变气液两相流率,气弹生成特性的变化范围最大。表面张力对气弹生成特性的影响最小。增加粘度能够得到尺寸更小的气泡且生成周期较短,气弹特征长度为400μm左右,气弹生成周期4.5 ms左右。(4)通过无量纲分析,发现气弹特征长度与无量纲数气液流量比_*Q,雷诺数Re,韦伯数We之间存在函数关系。经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经验公式表明:通道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气相流率和减小液相流率均能使气弹特征长度增加,流动过程中气弹特征长度受惯性力和粘性力的影响,而表面张力的影响可以忽略。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N49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微流控技术简介
1.2 微气泡的制备及应用
1.2.1 微气泡制备方法
1.2.2 微气泡实际应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微通道内流动特性的研究
1.3.2 弹状流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
1.3.3 微气泡特性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T型通道数值模型的建立
2.1 问题分析
2.2 控制方程
2.2.1 连续性方程
2.2.2 动量方程
2.2.3 体积分数方程
2.3 网格划分与求解方案
2.3.1 T型微通道网格划分
2.3.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2.3.3 数值求解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弹状流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
3.1 网格无关性检验
3.1.1 特征长度的检验
3.1.2 相界面清晰度
3.2 弹状流生成过程的描述
3.2.1 气液相界面的变化
3.2.2 液相面积的研究方法
3.2.3 液相面积的演变分析
3.3 流动过程压力场特性
3.3.1 中心线压力分析
3.3.2 监测点压力分析
3.4 速度场及界面张力的分析
3.4.1 速度场分析
3.4.2 界面张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弹状流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
4.1 弹状流生成的实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系统简介
4.1.3 实验操作流程
4.2 两相流率对弹状流生成特性的影响
4.2.1 气相流率的影响
4.2.2 液相流率的影响
4.3 液相物性参数对弹状流生成特性的影响
4.3.1 表面张力的影响
4.3.2 粘度的影响
4.4 生成特性的无量纲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1124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N49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微流控技术简介
1.2 微气泡的制备及应用
1.2.1 微气泡制备方法
1.2.2 微气泡实际应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微通道内流动特性的研究
1.3.2 弹状流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
1.3.3 微气泡特性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T型通道数值模型的建立
2.1 问题分析
2.2 控制方程
2.2.1 连续性方程
2.2.2 动量方程
2.2.3 体积分数方程
2.3 网格划分与求解方案
2.3.1 T型微通道网格划分
2.3.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2.3.3 数值求解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弹状流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
3.1 网格无关性检验
3.1.1 特征长度的检验
3.1.2 相界面清晰度
3.2 弹状流生成过程的描述
3.2.1 气液相界面的变化
3.2.2 液相面积的研究方法
3.2.3 液相面积的演变分析
3.3 流动过程压力场特性
3.3.1 中心线压力分析
3.3.2 监测点压力分析
3.4 速度场及界面张力的分析
3.4.1 速度场分析
3.4.2 界面张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弹状流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
4.1 弹状流生成的实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系统简介
4.1.3 实验操作流程
4.2 两相流率对弹状流生成特性的影响
4.2.1 气相流率的影响
4.2.2 液相流率的影响
4.3 液相物性参数对弹状流生成特性的影响
4.3.1 表面张力的影响
4.3.2 粘度的影响
4.4 生成特性的无量纲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井志;李蔚;;微小管径圆管气-液Taylor流动数值模拟[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年08期
2 尧超群;乐军;赵玉潮;陈光文;袁权;;微通道内气-液弹状流动及传质特性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5年08期
3 陈晓东;胡国庆;;微流控器件中的多相流动[J];力学与实践;2015年01期
4 刘赵淼;刘丽昆;申峰;;Y型微通道中两相界面特性变化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08期
5 刘赵淼;刘丽昆;申峰;;Y型微通道两相流内部流动特性[J];力学学报;2014年02期
6 魏丽娟;朱春英;付涛涛;马友光;;T型微通道内液滴尺寸的实验测定与关联[J];化工学报;2013年02期
7 北寒;;反接镜头,微距下的大片世界[J];旅游世界;2012年08期
8 王琳琳;李国君;田辉;叶阳辉;;T型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9 郑小林;鄢佳文;胡宁;杨静;杨军;;微流控芯片的材料与加工方法研究进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1年06期
10 阮晓博;杨芳;顾宁;;微纳气泡制备及其应用于医学超声影像增强与药物载运的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1期
本文编号:2871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87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