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单粒子效应预估及防护技术研究
【学位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47
【部分图文】:
图 1.1 范艾伦辐射带艾伦辐射带的形状接近于一个甜甜圈,该辐射带由内辐射带与外辐射带两层辐其中,内辐射带的高度约在 1500 到 8000 公里的范围,外辐射带的高度范围00 公里之间。范艾伦辐射带主要是由地球磁场所俘获的大量电子,质子,以及成,这些粒子的能量从 1MeV 到 100MeV 不等。这些高速运动的粒子携带大这些粒子会对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内的电子设备造成很大的损害。由于粒子能护困难,卫星在轨道运行时通常会避开这两个辐射带。在穿越该辐射带时,部关闭部分敏感设备以确保机内电子设备运行的稳定和安全[3]。 银河宇宙射线河宇宙射线通常是指来自于宇宙深处的射线,高能粒子流等。通常而言,银河源都是太阳系外的各种天体活动。这些高能粒子流携带的能量覆盖了 10 6 范围。银河宇宙射线主要包括了大量的质子, 粒子以及一些少量的重金属宇宙射线内粒子携带的能量极高,这些粒子能够击穿集成电路芯片,对飞船卫
范艾伦辐射带的形状接近于一个甜甜圈,该辐射带由内辐射带与外辐射带两层辐。其中,内辐射带的高度约在 1500 到 8000 公里的范围,外辐射带的高度范围在000 公里之间。范艾伦辐射带主要是由地球磁场所俘获的大量电子,质子,以及组成,这些粒子的能量从 1MeV 到 100MeV 不等。这些高速运动的粒子携带大此这些粒子会对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内的电子设备造成很大的损害。由于粒子能防护困难,卫星在轨道运行时通常会避开这两个辐射带。在穿越该辐射带时,部会关闭部分敏感设备以确保机内电子设备运行的稳定和安全[3]。.2 银河宇宙射线银河宇宙射线通常是指来自于宇宙深处的射线,高能粒子流等。通常而言,银河来源都是太阳系外的各种天体活动。这些高能粒子流携带的能量覆盖了 10 6 1量范围。银河宇宙射线主要包括了大量的质子, 粒子以及一些少量的重金属离河宇宙射线内粒子携带的能量极高,这些粒子能够击穿集成电路芯片,对飞船卫的运行稳定性和宇航员的安全性有着很大的危害[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阳宇宙射线宇宙射线(solarcosmicrays)是指那些来自于太阳的活动所产生的射线高能粒子。通常而言,太阳活动主要指的是耀斑活动,太阳宇宙射线的子,也包括少量的其他核成分。构成太阳宇宙射线的粒子的能04MeV 之间 5 。太阳宇宙射线发生的概率在太阳活动的高峰年以及之后高峰。在耀斑活动的高峰期间,太阳宇宙射线每年可以发生多次。历史宇宙射线事件发生在 1956 年 2 月 23 日,其能量达到了 2*10 10eV。虽分能够被地球本身的磁力屏蔽掉,但是对于执行太空任务的飞船和航天量能量的粒子流还是有有很强的损伤作用 6 。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常,李淑媛,姜华,刘建成,唐民,赵洪峰,曹洲;单粒子效应实验的新进展[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0年00期
2 宋钦岐;单粒子效应[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89年12期
3 王琳;宋李梅;王立新;罗家俊;韩郑生;;一种提升抗单粒子能力的新型超结结构[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9年09期
4 张鑫;;器件集成电路单粒子效应概论[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年30期
5 孟庆茹,赵大鹏,鲍百容;空间粒子环境对单粒子效应影响的比较[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4年02期
6 陈启明;郭刚;祁琳;张付强;;大气中子单粒子效应试验研究现状简介[J];科技创新导报;2018年27期
7 刘建成;滕瑞;史淑廷;杜守刚;王鼎;;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SRAM单粒子效应测试技术新进展[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8年00期
8 王丽君;空间电子学的单粒子效应[J];空间电子技术;1998年04期
9 李国政,王普,梁春湖,王燕平,叶锡生,张正选,姜景和;单粒子效应模拟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7年03期
10 高山山;苏弘;孔洁;千奕;童腾;张战刚;刘杰;侯明东;孙友梅;;SRAM单粒子效应监测平台的设计[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伟;星载SRAM型FPGA电路单粒子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郝敏如;应变Si MOS器件辐照特性及加固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叶兵;质子引起纳米SRAM器件单粒子翻转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4 于成浩;功率MOSFET单粒子效应及辐射加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5 王晓辉;大规模数字逻辑器件的单粒子效应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余永涛;脉冲激光模拟SRAM单粒子效应的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
7 刘必慰;集成电路单粒子效应建模与加固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耿超;微纳级SRAM器件单粒子效应理论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9 习凯;微电子器件质子单粒子效应敏感性预估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6年
10 熊磊;面向程序级的软错误容错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禹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单粒子效应预估及防护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2 张刚;高可靠ADC单粒子试验测试系统研究及实现[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
3 夏鹏;电源芯片LDO器件的单粒子效应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4 任宇波;基于中芯国际0.13um CMOS工艺抗辐照加固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5 雷一博;功率集成电路中抗辐照技术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6 何文静;超结MOSFET的单粒子辐射效应与加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7 焦强;温度对NMOSFET单粒子瞬态电荷收集影响规律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李建波;SRAM的单粒子瞬态效应仿真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9 张阳;X射线/电子导致SRAM器件单粒子软错误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10 张昊;基于Perl和Verilog-A的随机故障注入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91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89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