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码率可调的FSK/GFSK数字电路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24 12:57
  如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不同应用环境中所需要的数据传输速率不同,如实时语音传输等应用环境需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而温度、湿度等信息交互需要的数据传输速率较低,所以研究码率可调的数字基带电路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多码率无线通信芯片的功能出发,设计多码率数字基带电路,数字基带电路主要包括时钟产生电路、白化、CRC电路、高斯滤波电路、数字下变频、抽取滤波、鉴相解调电路、频偏补偿电路和同步电路等模块,并完成数字基带电路的仿真、RTL设计和测试。时钟产生电路包括小数分频器、两个整数分频器,小数分频器根据码率控制字对系统时钟进行分频,采用基于加法器溢出的电路结构实现,分频器电路为基带系统各模块提供时钟信号。数字接收链路接收到的数据为Sigma-Delta ADC调制器输出的串行中频信号,首先进行数字下变频,再进行抽取滤波处理,数字下变频电路采用Weaver结构,与并行数字下变频电路相比,串行数字下变频可节约电路资源,将ADC的抽取滤波电路在数字基带电路中实现,既可实现模数转换器的功能,又可实现抽取滤波,降低解调电路的数据处理速率。频偏补偿电路中,当前数据减去延时一个码元周期的数据并取模...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码率可调的FSK/GFSK数字电路设计


图2-1?DDFS电巧结构??相位累加器包含N位加法器和N位寄存器,化时钟/C化的作用下,加法器将当前相位和频率??

结构框图,超外差接收机,下变频,选频


2.3.1超外差接收机结构??超外差结构作为目前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接收机结构I它于1917年被Armstrong提出,??常见结构如图2-4所示,主要包括云个部分,分别是基带电路、中频链路和射频前端PD’W。???它丰■?参一請?????LPF????ADC?-????图2-4超外差接收机结构??超外差结构中,射频前端主要作用是选频、放大和第一次下变频,接收到的信号首先经过带通??滤波器,滤除工作频带外的噪声,然后低噪声放大器对滤波后的信号进行放大,之后进行第一次下??变频,得到中频信号。所得的中频信号在中频链路进行带通滤波后,即可进行第二次下变频得到零??频信号,再经过低通滤波和模数转换器的采样,即可将数据送入基带电路进行解调。??2.3.2零中频接收机结构??与超外差结构的多次变频不同,零中频接收机只需要一次变频其结构框图如围2-5所示,??接收到的射频信号经过带通滤波器和低噪声放大器处理之后.进行下混频,其中本地截波信号频率??和发射机载波频率是相等的,经过下混频后所得的信号经低通滤波器滤波和ADC采样后即可送入基??带电路进行解调

框图,零中频接收机,超外差,数字中频接收机


.3数字中频接收机结构??与超外差结构中的中频链路采用模拟电路处理不同,数字中频结构将中频链路在数字域ADC对中频信号进行采样,然后进行数字下变频,经低通滤波器滤波后进行解调,数字结构框图如图2-6所示。数字中频接收机中,射频前端将载波信号下变频至中频,在数中,需要进行数字下变频、解调和同步等处理。??I?LPF??■H?BPF?BPF?y?ADC?^?巧叫創???? ̄ ̄??"F?—???图2-6数字中频接收机结构??超外差结构的两次下变频均用模掛电路实现,由于采用两次变频和多次滤波处理,几乎振池露和直流补偿的问题IM,超外差结构可W获得很島的性能,但是超外差结构需要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基于FPGA的位同步信号的实现[J]. 刘小群.  新技术新工艺. 2011(05)
[2]基于FPGA的任意数值分频器的设计[J]. 周殿凤,康素成,王俊华.  信息化研究. 2010(02)
[3]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与通信实现[J]. 昂志敏,金海红,范之国,段勇.  现代电子技术. 2007(10)
[4]基于软件无线电的GMSK调制解调器的实现[J]. 周贤伟,李红明,覃伯平.  微型机与应用. 2005(12)
[5]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综述[J]. 蔡型,张思全.  现代电子技术. 2004(03)

博士论文
[1]高精度sigma-delta ADC的研究与设计[D]. 吴笑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直接变频接收机研究与实现[D]. 全会阁.湖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356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9356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7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