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直视型微光夜视系统视距模型
发布时间:2021-02-23 09:35
针对经典视距模型对于三代与超二代像增强器的直视型微光夜视系统评价方面缺乏差异性,模拟仿真结果在10-4 lx超低照度下不甚理想这一问题,对现有的经典视距模型进行了三个方面的优化:在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加入了人眼的传递函数;基于光阴极与景物的光谱匹配修正了景物在光阴极产生的平均光电子数和光电子对比度公式;在噪声来源中加入了背景噪声项.进而推导出改进的视距模型,并通过头盔系统的实际外场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视距模型能有效分辨出超二代和三代夜视系统的识别距离的差异,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测量结果.
【文章来源】:光子学报. 2020,49(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直视型微光夜视系统性能评价的几个补充修正因素
1.1 人眼传递函数
1.2 光阴极的平均光电子数和光电子对比度
1.3 考虑背景等效照度的直视型微光夜视系统视距模型
2 头盔夜视系统视距计算及其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光夜视仪的作用距离估算与仿真[J]. 刘松涛,王博林,王龙涛. 激光与红外. 2016(04)
[2]高性能近贴式像增强器的调制传递函数分析[J]. 陶禹,金伟其,王瑶,石峰,郭宏. 光子学报. 2016(06)
[3]基于MRTD信道宽度的热成像系统性能评价理论研究[J]. 王吉晖,金伟其,王霞,王岭雪.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7(04)
[4]用于微光夜视系统性能评估的新方法[J]. 刘磊,李元,钱芸生,常本康. 应用光学. 2006(06)
[5]超S25和新S25光电阴极与景物反射光谱的光谱匹配系数[J]. 刘磊,常本康.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04(04)
[6]微光成像系统视距理论公式的修正[J]. 刘磊,常本康. 光学学报. 2003(06)
[7]微光夜视系统新的阈值探测理论和视距探测方程研究[J]. 艾克聪,周立伟,曾桂林,梁燕熙. 应用光学. 2002(05)
[8]光电成像系统的信道宽度评价方法(英文)[J]. 周燕,金伟其,刘广荣,张建勇.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2(03)
[9]光电成像系统与人眼视觉的匹配问题[J]. 金伟其,高稚允,苏学刚,郭宏. 红外技术. 2000(05)
[10]GaAs光电阴极与景物反射光谱的光谱匹配系数[J]. 李蔚,常本康. 光子学报. 1999(09)
硕士论文
[1]用于微光夜视系统性能评价的夜天光模拟光源研究[D]. 史继芳.南京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47377
【文章来源】:光子学报. 2020,49(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直视型微光夜视系统性能评价的几个补充修正因素
1.1 人眼传递函数
1.2 光阴极的平均光电子数和光电子对比度
1.3 考虑背景等效照度的直视型微光夜视系统视距模型
2 头盔夜视系统视距计算及其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光夜视仪的作用距离估算与仿真[J]. 刘松涛,王博林,王龙涛. 激光与红外. 2016(04)
[2]高性能近贴式像增强器的调制传递函数分析[J]. 陶禹,金伟其,王瑶,石峰,郭宏. 光子学报. 2016(06)
[3]基于MRTD信道宽度的热成像系统性能评价理论研究[J]. 王吉晖,金伟其,王霞,王岭雪.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07(04)
[4]用于微光夜视系统性能评估的新方法[J]. 刘磊,李元,钱芸生,常本康. 应用光学. 2006(06)
[5]超S25和新S25光电阴极与景物反射光谱的光谱匹配系数[J]. 刘磊,常本康.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04(04)
[6]微光成像系统视距理论公式的修正[J]. 刘磊,常本康. 光学学报. 2003(06)
[7]微光夜视系统新的阈值探测理论和视距探测方程研究[J]. 艾克聪,周立伟,曾桂林,梁燕熙. 应用光学. 2002(05)
[8]光电成像系统的信道宽度评价方法(英文)[J]. 周燕,金伟其,刘广荣,张建勇.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2(03)
[9]光电成像系统与人眼视觉的匹配问题[J]. 金伟其,高稚允,苏学刚,郭宏. 红外技术. 2000(05)
[10]GaAs光电阴极与景物反射光谱的光谱匹配系数[J]. 李蔚,常本康. 光子学报. 1999(09)
硕士论文
[1]用于微光夜视系统性能评价的夜天光模拟光源研究[D]. 史继芳.南京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47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3047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