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插层调控SiC基石墨烯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9 16:04
  石墨烯作为新型二维碳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能带结构、大的比表面积、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等优异的性质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催化、储能、微电子器件、功能复合材料、高灵敏度传感器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制备石墨烯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碳化硅(SiC)热解法、化学自组装方法等。其中,SiC热解法制备的石墨烯能够与现代半导体工艺相兼容,避免石墨烯转移工艺对石墨烯完整性和电学性能的破坏,更利于制备热稳定性好、晶圆级尺寸的均匀石墨烯,被认为是实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理想途径,是最适合于微电子器件应用和最有潜力的制备方法之一。SiC热解法的基本原理是,高温分解碳化硅导致Si原子挥发,剩余的C原子重构形成石墨烯。然而,由于SiC衬底暴露的Si原子悬挂键与石墨烯形成强相互作用的共价键,导致石墨烯结构不平整并且产生褶皱,形成0层石墨烯或称之为缓冲层石墨烯。缓冲层石墨烯由原始的sp2杂化变成sp2、sp3杂化共存,破坏了石墨烯特有的线性色散关系。缓冲层的存在势必会使石墨烯的电学特性下降,这将严重影响石墨烯在器件中的应用。因此,如何去除缓冲层,解除缓冲层石墨烯与SiC衬底之间的相互...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插层调控SiC基石墨烯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


图1.1不同碳元素构成的材料结构[2]??2??

矢量图,石墨,狄拉克,晶格结构


.42?A,键角为120°,晶格常数为2.46?A?,??其厚度约为0.355?nm,是迄今为止己知材料中最薄的材料[1,3]。石墨烯能??够暴露出不同的边缘,例如扶手椅形(armchair?edge)和锯齿形(zigzag?edge)??边缘,不同的边缘导致石墨烯具有不同的性质。Fujita和Nakada[4]等人通??过紧束缚电子结构模型研宄表明,镅齿形石墨烯纳米带呈金属性,且费米??面能级附近电子态集中于石墨烯的边缘:而扶手形石墨烯纳米带呈金属性??还是半导体性由其带宽决定,如图1.2(a)所示,据报道,工艺上己经实现??了对石墨烯导电类型和禁带宽度的调控[5-7]。碳原子2d2p2四个电子构成??了石墨烯的电子轨道最外层,其中每一个碳原子中有两种不同键,一种是??每个碳原子与临近三个碳原子的价电子通过杂化形成a键,平面的(T键??异常强籾,使得石墨烯的六角晶格结构具有极强的机械性能和稳定性,另??外一种是由碳原子剩余的一个价电子位于A轨道形成向外方向的7!键,这??种平面外的7t键电子&轨道有轻微的重叠,71轨道是半填充的,7T键电子??式离域可以使得石墨烯层间电子自由移动,电子从一个原子的^轨道跃迁??到另一个原子&轨道,从而使得石墨烯拥有很多奇异的电学性能,例如极??髙的载流子迁移率,如图1.2(b)所示。??(a)?(b)??armchsir?edge?〇?bond?_??靡鲁F??辱痛??图1.2?(a)石墨烯的布拉菲晶格结构,a,和32为原胞晶格矢量;(b)石墨烯中o键和7t??键的分布;(c)相应的布里渊区(狄拉克锥分别位于K点和K点);(d)石墨烯能带结??构[8]??3??

示意图,场效应,瑞典,科学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E??6-?0T?,?|??〇1?1?1?L?_?X?■v■■■■_?J???-60?-30?0?30?60??v9w??图1.3石墨烯双极场效应示意图??1.3?SiC材料的结构和性质??1824年,瑞典科学家Jons?Jocab?Berzelius第一个合成了碳化桂(SiC)??k??材料,从此SiC问世[20]。SiC是由相同数目的Si和C原子组成的一种宽??带隙半导体材料,Si-C键高的结合度(约5?eV)使得SiC化学性质稳定,??具有髙硬度、高热导率、大的临界击穿电尝高的抗辐射能力以及快的饱??和漂移速率等优良性质,因此SiC材料作为第三代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在高??频、高温等领域器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图1.4是SiC材料结构基元的结构示意图,一个Si原子与临近的四??个C原子通过切3相连接,形成一个四面体结构,并且Si-C键长为1.89?A。??一般规定Si-C键的方向为c轴方向,因此SiC被视为在c轴方向Si-C双??层构成的晶体,沿着c轴方向切割,会暴露出Si面(Si-face)和C面(C-face)??两种不同的极性面,分别记为(0001)和(〇〇〇T),如图1.5所示。??5??


本文编号:3392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3392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a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