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源漏可互换双向开关肖特基势垒隧穿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2 17:52
  伴随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对作为大型集成电路基本单元的晶体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摩尔定律表明了,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需求,器件的尺寸会不断缩小。直到今天微电子技术已经达到了纳米级别,但等比例缩小到纳米级尺寸时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例如MOSFET尺寸减小的同时势必会使沟道长度变小,由此带来更加明显的短沟道效应。而且集成电路的功耗限制和MOSFET晶体管的亚阈值摆幅在常温条件下无法低于60m V/dec这两个问题,也使得MOSFET器件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今的需求。传统的隧穿场效应晶体管(TFET)是在P型和N型半导体材料之间增加一层低掺杂本征半导体的基础上形成的。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相比,TFET具有高灵敏度和低静态功耗的优点。普通隧穿场效应晶体管与MOSFET的导通原理不同,它通过载流子的隧穿机制进行工作。这种工作机制能够使TFET拥有更低的亚阈值摆幅,不再受到常温下MOSFET型器件亚阈值摆幅始终不能低于60mV/dec的限制。因为亚阈值摆幅直接影响到器件的开关性能,所以在器件开关性能这方面隧穿场效应晶体管要优于MOSFET晶体管。但是由于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受到... 

【文章来源】:沈阳工业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源漏可互换双向开关肖特基势垒隧穿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


第一个锗晶体管Fig.1.1Firstgermaniumtransistor

结构图,沟道,结构图,漏极


第2章传统晶体管介绍7图2.1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结构图Fig.2.1Basicstructureofn-channelenhancedMOSFET2.1.2MOSFET晶体管工作原理N沟道增强型MOSFET:当无电压施加在栅极上(VGS=0V)的时候,两个N+区分别和P衬底形成了两个p-n结。因为MOSFET是源漏可以相互对调的对称结构,所以无论是左侧N+区作为源极,右侧N+区作为漏极,还是左侧N+区作为漏极,右侧N+区作为源极,都可以使MOSFET正常工作。因此无论在源极和漏极之间加正向电压还是反向电压,两个p-n结必然有一个是正偏状态,一个是反偏状态[22]。位于源极的p-n结正偏,位于漏极的p-n结反偏。源极和漏极之间相当于两个背对背的二极管连接在一起,所以,管子总是截止的,不会产生电流。当一个正电压施加在栅极上(VGS>0V)时,会产生由栅极指向衬底的纵向电场,电场会将靠近栅极的P区的多数载流子(空穴)向下排斥,将P区的少数载流子(电子)聚集到P区的表面,形成与多数载流子极性相反的“反型层”。当VGS电压太低时,聚集到P区表面的电子较少,会被P型衬底中的多数载流子(空穴)中和掉,因此这时的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流ID仍然为0。持续增加VGS,当VGS达到一定值时,聚集到P区表面的电子会把两个分离的N+区连通在一起,形成N导电沟道,此时施加的VGS电压称作阈值电压,阈值电压用符号VT表示(通常在漏极电流达到10uA时的栅源电压作为阈值电压)[23]。此时源区和漏区会被导电沟道连通,N型半导体的多数载流子—电子通过沟道从源极流向漏极,在VDS的作用下漏极和源极之间的电流ID开始出现,MOSFET开始工作。若继续增加VGS,电子会在P区表面继续积累,导致导电沟道会越来越宽,沟道的电阻随之降低,在相同的源漏电压VDS作用下,漏极电流ID越大

曲线,转移特性,曲线,漏极


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增强型MOSFE。一般情况下提到的MOSFET主要是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输出特性曲线如图2.3所示。N沟道耗尽型MOSFET:当VGS=0时漏极电流ID≠0,称这种结构的MOSFET为耗尽型。耗尽型与增强型的主要差别是耗尽型MOSFET在SiO2绝缘层中掺入了大量的金属正离子,这样一来就使得P区的表面上感应出的电子要比增强型MOSFET高很多。因此当栅极电压等于零时,这些正离子就已经能够在P型半导体的表面形成反型层沟道。所以耗尽型MOSFET在栅极电压等于0时,只要提供VDS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漏极电流产生。使漏极电流等于零时的栅极电压,称为夹断电压,用VP表示。当VGS=VP时沟道消失。P沟道型MOSFET:PMOS与NMOS的工作原理相同,不同的是导电的载流子类型和施加电压极性。PMOS的源极和漏极为P型掺杂,衬底为N型半导体。当PMOS的栅极电压VGS为负值时,N型衬底中的少数载流子空穴会被吸引到N型衬底的表面形成反型层沟道,空穴可以从源极流向漏极。a增强型NMOSFET转移特性曲线b耗尽型NMOSFET转移特性曲线图2.2MOSFET转移特性曲线Fig.2.2MOSFETtransfercharacteristiccurve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 于功成.  硅谷. 2008(08)
[2]微电子技术的进展与挑战[J]. 林鸿溢,李映雪.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9(04)



本文编号:3394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3394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9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