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人工阻抗表面对调控电磁波辐射特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4 01:23
本文通过研究全息人工阻抗表面的性质与特点,即全息人工阻抗表面对电磁波的调控作用,为电磁波的辐射尤其是极化方面的相关应用进一步打下基础。在介绍全息人工阻抗表面的发展过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基础上,结合若干人工阻抗调制表面的设计实例,指出全息阻抗表面的设计方法。并在总结全息人工阻抗表面的现存问题及用于电磁领域的优势和不足基础上,从三个层面探索了全息人工阻抗表面在电磁领域的潜在应用性,同时研究了对电磁波的调控特性与作用规律,为全息人工阻抗表面用于无线通信等领域夯实基础。首先,本文从光学全息理论出发,探究了波束重构的全息表面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法。在此过程中,首次提出了基于“阻抗逼近”的重构方法,避免了复杂的控制网络;通过改进的阻抗调制方程,解决了主波束分裂问题;基于重构蘑菇状高阻抗表面实现对旁瓣的调控,据此设计了一款可重构俯仰角为-70°,-60°,-40°,0°,40°,60°和70°的太赫兹全息人工阻抗表面。此研究解决了现存全息人工阻抗表面的两个缺陷:旁瓣问题和控制网络的复杂度,并论证了全息人工阻抗表面对电磁波的调控作用及用于电磁通信领域的优势。其次,为进一步探索全息人工阻抗表面对电磁波的调控作...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蘑菇型高阻抗表面结构示意图[9]
第一章绪论5(c)图1-4波束扫描全息人工阻抗表面[12]。(a)实物图;(b)结构示意图;(c)方向图(a)(b)(c)(d)图1-5全息人工阻抗表面[13]。(a)示意图;(b)张量单元;(c)张量表面;(d)张量方向图2009年,A.M.Patel和A.Grbic在A.Oliner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维正弦调制表面天线[14],如图1-6所示。2011年,他们基于前期设计的一维正弦调制表面,为了更好地控制表面波的相位和辐射,对该表面的色散关系做了深入讨论[15],进而在10GHz俯仰角为30°时的增益达到了18.4dBi,相较于之前设计的14dBi有所提升。2014年,A.M.Patel和A.Grbic通过数据分析和理论推导,得到了沿张量阻抗边界条件上的群速与功率流表达式[16],从而为分析张量阻抗表面的
第一章绪论5(c)图1-4波束扫描全息人工阻抗表面[12]。(a)实物图;(b)结构示意图;(c)方向图(a)(b)(c)(d)图1-5全息人工阻抗表面[13]。(a)示意图;(b)张量单元;(c)张量表面;(d)张量方向图2009年,A.M.Patel和A.Grbic在A.Oliner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维正弦调制表面天线[14],如图1-6所示。2011年,他们基于前期设计的一维正弦调制表面,为了更好地控制表面波的相位和辐射,对该表面的色散关系做了深入讨论[15],进而在10GHz俯仰角为30°时的增益达到了18.4dBi,相较于之前设计的14dBi有所提升。2014年,A.M.Patel和A.Grbic通过数据分析和理论推导,得到了沿张量阻抗边界条件上的群速与功率流表达式[16],从而为分析张量阻抗表面的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的理论、设计及系统级应用[D]. 李允博.东南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基于轨道角动量复用的涡旋电磁波产生及传输研究[D]. 张宗堂.电子科技大学 2017
[2]共形圆极化全息天线技术研究[D]. 李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6
[3]全息张量阻抗调制表面天线研究[D]. 龙宇.电子科技大学 2015
[4]全息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 张青青.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5]全息天线理论和技术研究[D]. 赵春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6]全息阻抗调制表面天线的分析与设计[D]. 张剑.电子科技大学 2012
[7]全息天线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莫瑞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87525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蘑菇型高阻抗表面结构示意图[9]
第一章绪论5(c)图1-4波束扫描全息人工阻抗表面[12]。(a)实物图;(b)结构示意图;(c)方向图(a)(b)(c)(d)图1-5全息人工阻抗表面[13]。(a)示意图;(b)张量单元;(c)张量表面;(d)张量方向图2009年,A.M.Patel和A.Grbic在A.Oliner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维正弦调制表面天线[14],如图1-6所示。2011年,他们基于前期设计的一维正弦调制表面,为了更好地控制表面波的相位和辐射,对该表面的色散关系做了深入讨论[15],进而在10GHz俯仰角为30°时的增益达到了18.4dBi,相较于之前设计的14dBi有所提升。2014年,A.M.Patel和A.Grbic通过数据分析和理论推导,得到了沿张量阻抗边界条件上的群速与功率流表达式[16],从而为分析张量阻抗表面的
第一章绪论5(c)图1-4波束扫描全息人工阻抗表面[12]。(a)实物图;(b)结构示意图;(c)方向图(a)(b)(c)(d)图1-5全息人工阻抗表面[13]。(a)示意图;(b)张量单元;(c)张量表面;(d)张量方向图2009年,A.M.Patel和A.Grbic在A.Oliner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维正弦调制表面天线[14],如图1-6所示。2011年,他们基于前期设计的一维正弦调制表面,为了更好地控制表面波的相位和辐射,对该表面的色散关系做了深入讨论[15],进而在10GHz俯仰角为30°时的增益达到了18.4dBi,相较于之前设计的14dBi有所提升。2014年,A.M.Patel和A.Grbic通过数据分析和理论推导,得到了沿张量阻抗边界条件上的群速与功率流表达式[16],从而为分析张量阻抗表面的
【参考文献】:
博士论文
[1]新型人工电磁表面的理论、设计及系统级应用[D]. 李允博.东南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基于轨道角动量复用的涡旋电磁波产生及传输研究[D]. 张宗堂.电子科技大学 2017
[2]共形圆极化全息天线技术研究[D]. 李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6
[3]全息张量阻抗调制表面天线研究[D]. 龙宇.电子科技大学 2015
[4]全息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 张青青.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5]全息天线理论和技术研究[D]. 赵春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6]全息阻抗调制表面天线的分析与设计[D]. 张剑.电子科技大学 2012
[7]全息天线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莫瑞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87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3587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