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旋流电沉积分步提取印刷线路板浸出液中的有价金属

发布时间:2023-01-04 09:44
  印刷线路板是电子产品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在废旧电子废弃物中的含量最大。印刷线路板中的金属可以采用生物法或化学法浸出。一般采用萃取法或电解法从浸出液中回收金属。在电解法中,传统电沉积需要保证电解液的成分较为纯净,且目标离子浓度较高,才能实现电沉积。而旋流电沉积可以减少电沉积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实现低浓度金属的沉积。同时整个旋流电沉积设备是密闭的,在电沉积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可以直接进行收集处理,避免对人体的伤害。本文以印刷线路板中的铜、镍、锌、锡、铅这五种主要金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旋流电沉积法进行碱性浸出体系锌、锡、铅和酸性浸出体系铜、镍的分步提取。本文研究了碱性体系下,锌、锡、铅三种金属的分步提取。首先探讨了不同添加剂含量、温度、电流密度、锌离子浓度、碱浓度、转速条件下锌的电沉积效果,结果表明,在锌离子浓度为20g/L,碱浓度为5mol/L,温度为30℃,电流密度为300A/m~2,转速为50r/min,加入明胶0.3g/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0.4g/L、二季戊四醇(DPE)0.3g/L和黄色氧化铅0.14g/L这四种添加剂的情况下,锌的电沉积效率可以达到98%,并且得到的锌片光...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废弃印刷线路板的特点
        1.2.1 废弃印刷线路板中金属的回收方法
        1.2.2 废弃印刷线路板中金属的浸出情况
    1.3 电沉积回收金属的国内外现状
        1.3.1 传统电沉积方法
        1.3.2 旋流电沉积的方法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碱性体系下锌、锡、铅电沉积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电极配置及其预处理
        2.2.2 电解液的配置
        2.2.3 搅拌条件及添加剂选择的原理
        2.2.4 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添加剂含量对锌沉积产品的影响
        2.3.2 锌离子浓度对锌沉积效率的影响
        2.3.3 碱浓度对锌沉积效率的影响
        2.3.4 电流密度对锌沉积的影响
        2.3.5 温度对锌沉积的影响
        2.3.6 转速对锌沉积的影响
        2.3.7 锌、锡、铅三种金属的循环伏安曲线
        2.3.8 锌与铅在电沉积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2.3.9 锡与铅在电沉积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2.3.10 锌与锡在电沉积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酸性体系下铜、镍电沉积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电极配置及其预处理
        3.2.2 电解液的配置
        3.2.3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纯铜溶液中铜离子浓度对铜电沉积效率的影响
        3.3.2 机械搅拌速度对铜电沉积效率的影响
        3.3.3 机械搅拌速度对铜产品形态的影响
        3.3.4 机械搅拌速度对铜电沉积效率影响的机理分析
        3.3.5 杂质铁离子浓度对铜电沉积效率的影响
        3.3.6 含杂质铁离子时转速对铜电沉积效率的影响
        3.3.7 含杂质铁离子时温度对铜电沉积效率的影响
        3.3.8 杂质铁离子对铜沉积影响的正交实验
        3.3.9 镍离子对铜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3.3.10 铜离子对镍电沉积效果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旋流电沉积提取浸出液中有价金属的效果
    4.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旋流电沉积设备中锌的电沉积效果
        4.3.2 旋流电沉积设备中铜的电沉积效果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27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3727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c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