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苯砜/二苯甲酮衍生物基水性聚氨酯热活化延迟荧光和室温磷光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17 17:23
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与室温磷光(RTP)是目前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领域高效利用三重态激子的最有希望和最有效的两种方法。它们能够突破传统荧光OLED器件外量子产率的理论极限,获得更高的能量利用率。目前TADF分子主流设计思路是通过构造扭曲的给体-受体结构来缩小单重态与三重态之间的能级差,以此获得热活化延迟荧光。常规TADF分子结构扭曲,合成路线复杂,往往需要用到贵金属(如钯等)催化剂,难以推广应用。而且小分子发光材料的性能会受限于聚集态结构,并且具有较高的毒性。高分子材料相对于小分子而言其力学性能、热力学性能及加工性能等更加优秀,也更具实际应用价值。水性聚氨酯是一种极性大、温度耐受性好、单体成分易调节的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可以通过调节水性聚氨酯软段和硬段的比例来抑制三重态激子的热猝灭。因而探讨将发光分子作为功能单体来合成具有热活化延迟荧光和室温磷光性能的水性聚氨酯具有重大意义。1.设计并合成出五种二苯砜衍生物二元醇以及两种二苯甲酮衍生物二元醇:双-(4-(2-羟乙基)(甲基)胺基)二苯砜(BNS)、双-(4-(2-羟乙基氧基))二苯砜(BOS)、双-(4-(2-羟乙基硫基))二...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相关概念与原理
1.2.1 波函数与能态
1.2.2 自旋多重态与能级
1.2.3 能态图
1.2.4 El-Sayed规则
1.3 热活化延迟荧光概述
1.3.1 室温磷光
1.3.2 三重态-三重态湮灭
1.3.3 杂化局域-电荷转移
1.3.4 热活化延迟荧光
1.3.5 TADF的关键过程
1.4 水性聚氨酯概述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二苯砜和二苯甲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分子合成
2.3 测试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结构表征
2.4.2 光学性能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热活化延迟荧光水性聚氨酯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原料
3.2.2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3.3 测试与表征
3.3.1 水性聚氨酯固体膜的制备
3.3.2 测试仪器与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结构表征分析
3.4.2 分子量分析
3.4.3 热力学性能分析
3.4.4 光学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室温磷光水性聚氨酯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主要原料
4.2.2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4.3 测试与表征
4.3.1 水性聚氨酯固体薄膜的制备
4.3.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试
4.3.3 热力学性能测试
4.3.4 核磁共振(NMR)测试
4.3.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4.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b)测试
4.3.7 发光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B1的结构表征
4.4.2 B1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4.4.3 B1的热力学性能
4.4.5 B1的光学性能
4.4.6 B2的结构表征
4.4.7 B2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4.4.8 B2的热力学性能
4.4.9 B2的光学性能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931376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相关概念与原理
1.2.1 波函数与能态
1.2.2 自旋多重态与能级
1.2.3 能态图
1.2.4 El-Sayed规则
1.3 热活化延迟荧光概述
1.3.1 室温磷光
1.3.2 三重态-三重态湮灭
1.3.3 杂化局域-电荷转移
1.3.4 热活化延迟荧光
1.3.5 TADF的关键过程
1.4 水性聚氨酯概述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二苯砜和二苯甲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分子合成
2.3 测试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结构表征
2.4.2 光学性能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热活化延迟荧光水性聚氨酯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原料
3.2.2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3.3 测试与表征
3.3.1 水性聚氨酯固体膜的制备
3.3.2 测试仪器与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结构表征分析
3.4.2 分子量分析
3.4.3 热力学性能分析
3.4.4 光学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室温磷光水性聚氨酯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主要原料
4.2.2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4.3 测试与表征
4.3.1 水性聚氨酯固体薄膜的制备
4.3.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测试
4.3.3 热力学性能测试
4.3.4 核磁共振(NMR)测试
4.3.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4.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b)测试
4.3.7 发光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B1的结构表征
4.4.2 B1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4.4.3 B1的热力学性能
4.4.5 B1的光学性能
4.4.6 B2的结构表征
4.4.7 B2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4.4.8 B2的热力学性能
4.4.9 B2的光学性能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931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393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