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电磁兼容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2 23:06

  本文关键词: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电磁兼容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医疗器械作为一种特殊且重要的商品,关系着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电磁兼容性作为医用电气设备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保障设备安全有效及提高产品可靠性而言越来越重要。本论文以某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为研究对象,可以为医用电气设备的产品电磁兼容性设计提供可供参考的流程。先后以定性(干扰源及耦合途径定位、机械结构风险分析)、定量(屏蔽效能模型分析)的方法对其电磁兼容性做了研究分析,在技术整改后进行验证性试验证实了研究分析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主机信号采集调理PCB进行了电磁仿真分析,提出了电路优化设计的方案。本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介绍医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试验及其对应标准,根据标准和实践经验对每项试验的试验方法、设备布置和试验限值做了详细的描述;(2)采用频谱分析仪及近场探头对研究设备进行了干扰源和耦合途径的定位,发现设备干扰源为主板、采集卡、开关电源和显示器,耦合途径为患者电缆、电源线和内部USB线缆。定位后根据主机的机械结构设计进行了风险分析,提出了降低电磁兼容风险的方法,并采购相关元器件及材料做主机进行了技术整改。于整改之后进行了电磁兼容全项目的验证性试验,均一次性通过,证实了风险分析及技术整改的有效性;(3)基于经典Schelkunoff理论推导出理论平面波屏蔽模型,通过对箱体的实际孔隙进行屏蔽模型修正,推导出可以应用在工程实践中的屏蔽效能计算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4)采用CST PCB STUDIO对主机阻抗信号采集调理PCB进行了电磁仿真并对电路优化设计进行了讨论。针对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走线和网络进行仿真,通过仿真证实,较宽的布线间距或较短的耦合长度、较小的介质厚度、合理的端接匹配处理均可以大大减小传输线间的串扰噪声问题;合理的传输线阻抗匹配、稳定的传输信号可以抑制信号反射的问题;而稳定的PDN系统,电源/地平面去耦处理可以减小电压噪声。
【关键词】:电磁兼容 医用电气设备 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 屏蔽效能 PCB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776;TN0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5
  • 1.1 课题研究背景9-12
  • 1.1.1 电磁兼容定义9
  • 1.1.2 医用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性9-10
  • 1.1.3 医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标准10
  • 1.1.4 国外医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研究现状10-11
  • 1.1.5 国内医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研究现状11-12
  • 1.2 课题研究意义12-13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13-15
  • 2 医用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试验15-33
  • 2.1 医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试验概述15-17
  • 2.1.1 电磁兼容试验项目及标准15-16
  • 2.1.2 发射试验分组16
  • 2.1.3 符合性判据及基本性能的确定16-17
  • 2.2 医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试验方法及限值17-32
  • 2.2.1 传导发射试验17-18
  • 2.2.2 辐射发射试验18-20
  • 2.2.3 谐波失真试验20-22
  • 2.2.4 电压波动和闪烁试验22
  • 2.2.5 静电放电试验22-24
  • 2.2.6 射频电磁场辐射试验24-25
  • 2.2.7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试验25-27
  • 2.2.8 浪涌试验27-28
  • 2.2.9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试验28-29
  • 2.2.10 在电源供电输入线上的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试验29-31
  • 2.2.11 工频磁场试验31-32
  • 2.3 本章小结32-33
  • 3 电磁兼容风险分析、技术整改以及试验验证33-55
  • 3.1 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概述33-35
  • 3.1.1 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设备原理33
  • 3.1.2 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设备构成33
  • 3.1.3 电磁兼容调研不合格项及数据33-35
  • 3.2 干扰源及耦合途径定位分析35-44
  • 3.2.1 实验设备概述35-36
  • 3.2.2 机箱外部及患者电缆定位36-40
  • 3.2.3 机箱内部定位40-43
  • 3.2.4 干扰源及耦合途径的定位43-44
  • 3.3 设备机械结构设计的风险分析44-47
  • 3.3.1 设备接地分析44
  • 3.3.2 设备电缆间互连分析44-45
  • 3.3.3 设备抗静电放电分析45
  • 3.3.4 设备滤波需求分析45-46
  • 3.3.5 设备屏蔽需求分析46-47
  • 3.4 电磁兼容技术整改47-50
  • 3.5 电磁兼容验证性试验50-53
  • 3.5.1 辐射发射验证试验50-52
  • 3.5.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验证试验52-53
  • 3.6 本章小结53-55
  • 4 电磁屏蔽效能的定量分析研究55-75
  • 4.1 基于Schelkunoff理论的平面波屏蔽模型推导55-59
  • 4.1.1 电磁屏蔽的定义55
  • 4.1.2 基于Schelkunoff理论的屏蔽效能模型55-56
  • 4.1.3 介质波阻抗的计算56-57
  • 4.1.4 平面波屏蔽模型的推导57-59
  • 4.2 理论平面波屏蔽模型的计算59-65
  • 4.2.1 屏蔽材料参数59
  • 4.2.2 趋肤深度的计算59-61
  • 4.2.3 吸收损耗的计算61-62
  • 4.2.4 反射损耗的计算62-63
  • 4.2.5 多次反射损耗的计算63-64
  • 4.2.6 理论平面波屏蔽模型的计算值64-65
  • 4.3 复杂箱体的屏蔽模型修正65-71
  • 4.3.1 修正系数的引入及模型的建立65-66
  • 4.3.2 修正系数的计算66-69
  • 4.3.3 修正屏蔽模型的计算69-71
  • 4.4 试验对比及误差分析71-73
  • 4.5 本章小结73-75
  • 5 PCB电磁仿真75-93
  • 5.1 PCB电磁仿真概述75-76
  • 5.1.1 PCB电磁仿真的方法与意义75
  • 5.1.2 仿真工具(CST PCB Studio)简介75-76
  • 5.2 仿真PCB的功能及构成76
  • 5.3 PCB仿真准备76-80
  • 5.3.1 文件加载及布线检测76-78
  • 5.3.2 IBIS模型数据库的加载78-79
  • 5.3.3 仿真流程79-80
  • 5.4 PCB信号完整性仿真分析及电路优化设计80-87
  • 5.4.1 3D PEEC信号串扰仿真分析80-84
  • 5.4.2 2D TL反射仿真分析84-87
  • 5.5 PCB电源完整性仿真分析及电路优化设计87-89
  • 5.6 电路优化讨论89-91
  • 5.6.1 抑制信号串扰的电路优化措施89-90
  • 5.6.2 抑制信号反射的电路优化措施90
  • 5.6.3 抑制电压噪声的电路优化措施90-91
  • 5.7 本章小结91-93
  • 6 结论与展望93-95
  • 6.1 论文结论93
  • 6.2 后续工作展望93-95
  • 致谢95-97
  • 参考文献97-101
  • 附录101-111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101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101
  • C. 电磁兼容试验数据101-1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华;电磁兼容性军用标准的应用与剪裁[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1年04期

2 龚增,杨自佑;电磁兼容性及其对产品、贸易和通信的影响[J];电工技术杂志;2001年11期

3 王伟新;电磁兼容性衬垫安装结构设计及应用[J];遥测遥控;2003年03期

4 张民;电磁兼容性标准简介(一)[J];电气时代;2004年06期

5 甘明刚;陈杰;蔡涛;;基于端口数据的系统级电磁兼容性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年09期

6 成莉红;;电磁兼容性标准在电子程控器试验中的应用[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2年01期

7 赵延明;王大宾;曹英杰;;切码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讨论[J];砖瓦;2012年07期

8 郑荣林;;国外电磁兼容性标准发展概况[J];航空电子技术;1982年03期

9 孔祥础;舰艇电磁兼容性研究、设计、试验、标准等工作的几点建议[J];舰船科学技术;1984年05期

10 蔡宏奎;;“狂风”飞机电磁兼容性控制[J];电子技术选译;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金奎;孔繁斌;李伟民;;电磁兼容性检测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A];2008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宁;;工程中的几个电磁兼容性问题[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3 刘镇海;米西来;;电磁兼容性的滤波设计[A];第四届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电磁兼容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A];2010年全国电磁兼容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孙红鹏;;系统级电磁兼容性试验[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6 徐平;万海军;蔡明娟;冯婷婷;李建轩;;直升机加装摄像系统电磁兼容性技术研究[A];第22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选[C];2012年

7 周铁仿;娄人杰;;野战综合电台车电磁兼容性模拟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朱宜生;;工程中解决电磁兼容性问题的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C];2006年

9 蒋全兴;吕仁清;;电磁兼容概念与基本知识[A];第五届全国智能化电器及应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陆春玲;陈淑凤;;设备间信号接口电磁兼容性分析实例[A];第十二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炀 赵靖;联想引导环保电脑新潮流[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2 梅子;选电脑应关注电磁兼容性[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刀刀棋;液晶PC徘徊在低价与健康之间[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5年

4 曾安安;浅谈产品电磁兼容性整改措施[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5 IT168;了解身边潜在杀手防范PC的三大危害(二)[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6 ;微型计算机(含服务器) 电磁兼容性 仍有问题[N];中国质量报;2002年

7 万国鸿;出口机械产品须关注欧盟EMC指令[N];宁波日报;2006年

8 成都 张成波;什么是家用电器的电磁兼容性[N];电子报;2003年

9 摩托罗拉公司提供;电路板级的电磁兼容设计(1)[N];电子资讯时报;2002年

10 张亮;中兴CDMA 1X基站通过EMC测试[N];通信产业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单秦;高速动车组电磁兼容性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2 徐军;多导体互连结构的电磁兼容性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中璞;低压电力载波通信与电网及电机类家电电磁兼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杨福荣;机箱电磁分析中连接附件的等效及影响[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黄鹏;光电稳瞄装置电气互联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4 崔相臣;某大型卫星电磁兼容性设计与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何笑冬;关于动车组线缆耦合的电磁兼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朱凌云;电子控制器整机电磁兼容性分析与改进措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林乐鑫;《技术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轮椅车》(第21部分)翻译报告[D];黑龙江大学;2016年

8 徐逸飞;多电飞机电气线缆互联系统电磁兼容性仿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9 唐雨然;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电磁兼容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10 刘宝忠;电磁兼容性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电磁兼容性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3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473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4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