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品检测系统中超宽带脉冲发生器的设计
本文关键词:危险品检测系统中超宽带脉冲发生器的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公共交通系统不断发展,然而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公交车爆燃、砍杀等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因此,针对公交车辆上的行人和行李做必要的易燃易爆物品、金属管制刀具等危险品的检测,对于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超宽带技术取得了较快发展,超宽带技术凭借其低功耗、穿透力强、高探测精度、抗干扰、结构相对简单、对身体无害等特点,能较好地满足公交车危险品检测系统的要求。在所有的超宽带技术应用中,窄脉冲信号发生器是最关键的部分之一,本文就此做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说明了公交车危险品检测系统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比了目前主流的X射线透视成像、金属探测仪、气相分析法等检测方式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说明了超宽带技术在公交车危险品检测中的适用性和优越性。介绍了超宽带技术发展的四个不同时期和窄脉冲产生技术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超宽带的定义及规范、时频特征、技术优势和应用领域。给出了超宽带技术实现应用的三种方式,说明了脉冲超宽带方式(IR-UWB)在危险品检测系统中的适用性。重点叙述了美国FCC、欧盟ETSI和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各类超宽带设备的辐射掩蔽要求,为后续窄脉冲波形设计提供了指导标准。最后给出了超宽带危险品检测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和窄脉冲发生器预期的性能指标。对几种超宽带窄脉冲波形进行了详细研究。基于从时域到频域的研究思想,重点研究了高斯脉冲及其n阶导数、正弦调制高斯包络窄脉冲、正弦调制三角包络窄脉冲、Morlet小波脉冲的时域、频域特性,通过Matlab仿真详细研究了脉冲形状因子对上述各类脉冲时域波形和频域的影响,以及上述各种脉冲功率谱密度对FCC和我国工信部超宽带设备辐射掩蔽要求的匹配情况。基于频域到时域的研究思想,采用直接频域法研究了升余弦脉冲的波形特性。最后统筹考虑,选用高斯脉冲一阶微分形式作为危险品检测系统的发射脉冲波形。关于常用的窄脉冲产生技术的分析与研究。包括基于隧道二极管、阶跃恢复二极管、雪崩三极管、逻辑门电路竞争-冒险现象的产生技术,结合基本的产生电路详细分析了上述各类技术的工作原理。通过Multisim仿真设计了基于单个雪崩三极管BJT-NPNBFS17的窄脉冲产生电路,并通过串联升压电感进行优化,将脉冲幅度由16.2V提升到24.5V。对比了RC微分电路和LC振荡方式的优劣,负载输出端通过并联电感的LC振荡方式得到了宽度1.7ns,幅度22.5V的双极性高斯脉冲一阶微分形式。设计了基于无源晶振HC-49/U和RC微分电路的触发方波-尖脉冲转换电路,得到了幅度6V,重复频率11MHz的触发尖脉冲,为雪崩三极管窄脉冲产生电路提供了触发激励源。解决了超宽带脉冲宽度和脉冲幅度的相互制约问题。为了进一步减小宽度,提高幅度,通过串联升压电感,并借鉴Marx发生器“并联充电、串联放电”实现电压倍增的思想,设计了基于雪崩三极管四级并联的窄脉冲产生电路。通过Multisim不断仿真测试了偏置电压、储能电容、集电极电阻等元件取不同参数时对输出窄脉冲性能的影响,最后确定了最佳参数,得到了脉冲重复频率11MHz,脉冲宽度为643ps,脉冲幅度为35.032V的双极性高斯脉冲一阶微分形式,并完成了电路板的制作和测试验证。该脉冲符合预期性能,且电路较简单,适合用于超宽带危险品检测系统。本文对超宽带脉冲波形的研究和窄脉冲发生器的设计对其他超宽带技术的应用也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危险品检测 超宽带 窄脉冲波形 窄脉冲发生器 雪崩三极管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74;TN782;TN9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超宽带发展与研究现状11-14
- 1.2.1 超宽带技术发展的四个时期11-12
- 1.2.2 国内超宽带技术的研究发展12-13
- 1.2.3 超宽带脉冲产生技术的研究发展13-14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14-16
- 第2章 超宽带技术概述16-28
- 2.1 超宽带的定义、规范和信号特征16-21
- 2.1.1 美国FCC对超宽带信号的定义和频谱规范16-18
- 2.1.2 欧盟对超宽带信号的要求和频谱规范18-19
- 2.1.3 中国工信部对超宽带信号的要求和频谱规范19-20
- 2.1.4 超宽带信号的时频特征20-21
- 2.2 超宽带系统的实现方式21-23
- 2.2.1 脉冲超宽带(IR-UWB)22
- 2.2.2 单载波方式(DS-UWB)22
- 2.2.3 多载波方式(MB-OFDM-UWB)22-23
- 2.3 超宽带技术优势和应用领域23-25
- 2.3.1 超宽带技术优势23-25
- 2.3.2 超宽带技术主要应用领域25
- 2.4 超宽带危险品检测系统设计思路25-27
- 2.5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超宽带窄脉冲信号波形的研究与选型28-44
- 3.1 脉冲超宽带系统波形选型准则28
- 3.2 从时域到频域研究超宽带信号波形28-39
- 3.2.1 高斯脉冲及其n阶导函数的时频分析29-34
- 3.2.2 正弦调制高斯、三角包络窄脉冲时频分析34-36
- 3.2.3 Morlet小波脉冲时频分析36-39
- 3.3 直接频域法研究升余弦脉冲39-42
- 3.4 本章小结42-44
- 第4章 超宽带窄脉冲产生技术研究44-57
- 4.1 超宽带脉冲信号产生技术简介44
- 4.2 储能元件的研究44-46
- 4.2.1 储能电容的工作原理44-45
- 4.2.2 储能电感的工作原理45-46
- 4.3 产生超宽带脉冲的典型器件及基本电路46-55
- 4.3.1 基于隧道二极管的窄脉冲产生技术46-48
- 4.3.2 基于阶跃恢复二极管的窄脉冲产生技术48-49
- 4.3.3 基于雪崩三极管的窄脉冲产生技术49-53
- 4.3.4 基于门电路竞争-冒险现象的窄脉冲产生技术53-55
- 4.4 各种脉冲产生方法的比较55-56
- 4.5 本章小结56-57
- 第5章 超宽带脉冲信号源系统的设计57-82
- 5.1 一般超宽带脉冲信号源系统工作原理57
- 5.2 输出窄脉冲信号性能指标的确定57-59
- 5.2.1 窄脉冲宽度的确定58
- 5.2.2 窄脉冲重复频率的确定58-59
- 5.3 供电模块59
- 5.4 触发脉冲产生电路59-63
- 5.4.1 典型的晶体并联谐振电路59-61
- 5.4.2 RC微分电路61
- 5.4.3 基于无源晶振HC-49/U的尖脉冲触发电路61-63
- 5.5 基于雪崩三极管的窄脉冲产生电路设计和仿真63-81
- 5.5.1 设计软件Multisim简介63-64
- 5.5.2 雪崩三极管的型号选择64-65
- 5.5.3 基于单个雪崩三极管的窄脉冲电路设计与优化65-69
- 5.5.4 Marx发生器原理69-70
- 5.5.5 基于雪崩三极管四级并联的窄脉冲产生电路设计70-71
- 5.5.6 电路元件参数选取71-75
- 5.5.7 触发脉冲频率的确定75-76
- 5.5.8 高斯脉冲一阶微分窄脉冲的产生76-78
- 5.5.9 电路板的制作与测试78-81
- 5.6 本章小结81-82
- 结论82-84
- 致谢84-85
- 参考文献85-8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鲁;;开拓无线超宽带新用途[J];科学时代;2003年03期
2 黄燕;超宽带破茧而出[J];互联网周刊;2004年35期
3 曲卡尔;美国致力研究用于先进战术网络的超宽带技术[J];航空电子技术;2005年01期
4 李静芳;超宽带离我们还远吗?[J];电子技术;2005年02期
5 李静芳;信息时代聚焦超宽带技术[J];电子技术;2005年02期
6 ;2010国际超宽带会议[J];微波学报;2010年01期
7 何贵斌;;超宽带导航技术及应用构想[J];中国新通信;2012年08期
8 施志康;;军事通信中超宽带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3年04期
9 ;超宽带不是梦[J];科技广场;2002年07期
10 黄武襄;超宽带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J];现代电信科技;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艳浏;高斌;高攸纲;甘捷;;有关超宽带技术中的一些问题[A];第十五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戴普兴;王春华;刘飞;;超宽带射频通信电路研究进展[A];第五届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7年
3 闵江涛;;超宽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A];2008年“ICT助力两型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红;;超宽带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及发展[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继斌;郭宗良;;超宽带技术在装甲兵车载指挥通信中的应用[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苗涛;卢燕飞;冯玉珉;;超宽带在数字家庭个域网中的研究与应用[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沈剑青;李思敏;姜兴;;超宽带试验通信系统的设计实现[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颖;陈光;;适用于多带超宽带的信道估计研究[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王帅;张杰;;超宽带技术在矿井中的应用[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0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2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赵玉虎;;一种编码跳时超宽带系统性能分析[A];浙江省电子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晓涛、昊天编译;超宽带:比蓝牙更优越[N];计算机世界;2004年
2 ;美国研究超宽带技术应用[N];人民邮电;2000年
3 晓竹;超宽带技术有望走进美国百姓家[N];人民邮电;2002年
4 ;蓝牙欲借助UWB提高带宽[N];计算机世界;2005年
5 ;超宽带技术还有一段路要走[N];人民邮电;2004年
6 杨建波;超宽带有多“宽”[N];河北日报;2002年
7 ;摩托罗拉超宽带芯片实现极高数据传输速率[N];中国电子报;2004年
8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 李珊;超宽带技术蛰伏 市场前景可期[N];通信信息报;2004年
9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孟军;超宽带技术成新宠[N];科技日报;2002年
10 记者 计育青;UWB上演三国演义 中国将是主战场[N];中国电子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杨;短距离超宽带冲激成像雷达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王鹏毅;超宽带抗干扰通信定位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3 赵亮;超宽带拓展距离通信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李辉;超宽带混沌通信技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树彬;超宽带认知无线电系统电磁干扰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6 李德建;压缩感知与超宽带信道建模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王宏;超宽带穿墙雷达成像及多普勒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赵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传输参考超宽带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曹福成;超宽带无线定位算法及其在月球车上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肖竹;超宽带定位与RAKE接收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斌;基于电磁方法的混合物介电特性研究及含水量检测[D];长安大学;2015年
2 王子冉;室内超宽带无线定位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浩;超宽带RCS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正亨;波束不分裂的超宽带全向天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丁延鹏;高速超宽带信号处理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贺爽;小型化超宽带MIMO天线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郭建广;超宽带无线定位技术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8 阳熊;基于超宽带的定位技术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赵洋;超宽带MIMO雷达穿墙高分辨成像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10 张强;室内环境下基于UWB技术的定位研究与系统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危险品检测系统中超宽带脉冲发生器的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1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50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