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的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工作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的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工作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有机发光器件 表面等离子体 银纳米粒子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陷阱作用
【摘要】: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具有亮度高、响应快、功耗低、色彩柔和、重量轻、具有柔性、成本低等优点,因而,其在平板显示以及固态照明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是21世纪光电信息技术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为了推进OLED进一步产业化,其效率和寿命还有待不断提升。表面等离子体(SP)是局域在金属表面的一种电磁振荡,当等离子体发生共振时,可以增强金属表面的电场,也可以增强附近荧光分子的自发辐射速率,提高荧光效率。其中基于金属纳米粒子产生的局部表面等离子体(LSP)因具备制备工艺简单、易于操控、成本较低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OLED的性能优化研究中。然而,金属材料引入的陷阱效应会使金属纳米粒子在OLED中的应用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研究了金属纳米粒子被引入蓝光OLED后,其等离子体共振和陷阱效应对于OLED的性能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工作机制。首先,制备了溶液处理的OLED。研究了溶液处理发光层的退火温度、主客体材料及混合比例、电荷传输层厚度等因素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设计了发光层和电荷传输层结构,优化了溶液处理OLED的性能。最优化的黄光和蓝光OLED,效率分别达到50 cd/A和40 cd/A。接着,采用热蒸镀的方法,将银纳米粒子(SNPs)沉积在蓝光OLED的电子传输层中,研究分析了SNPs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作用和陷阱作用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银纳米粒子的陷阱作用非常严重,这大大降低了器件的电流密度,因此本文首先通过调整纳米粒子的大小,降低陷阱效应。然后本文重点研究了银纳米粒子位于电子传输层中不同的位置对于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1)当SNPs靠近发光层,尽管等离子体共振较强,但是陷阱效应使器件性能显著下降;2)当SNPs靠近阴极时,一方面银原子向电子传输层的渗透给电子提供了一个注入通道,另一方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了阴极附近的局域电场,也有利于电子的注入。通过对SNPs位置的优化,蓝光OLED的电流、亮度和效率均得到增强。
【关键词】:有机发光器件 表面等离子体 银纳米粒子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陷阱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8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专用术语注释表8-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背景9-14
- 1.1.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特点与应用9-11
- 1.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11-14
-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理论14-17
- 1.2.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14-15
- 1.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一般结构15
- 1.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主要性能参数15-17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7-18
- 第二章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18-25
- 2.1 表面等离子体的基本理论18-21
- 2.1.1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18-20
- 2.1.2 局域表面等离子激元20-21
- 2.2 表面等离子的研究历程21-22
- 2.3 表面等离子体在OLED中的研究进程22-23
- 2.4 本章小结23-25
- 第三章 溶液处理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25-36
- 3.1 器件的制备流程25-27
- 3.2 器件的结构设计及性能优化27-35
- 3.2.1 溶液处理的发光层材料及退火温度研究28-29
- 3.2.2 发光层中的主、客体材料及掺杂浓度的研究29-32
- 3.2.3 溶液处理/蒸镀双发光层结构32-33
- 3.2.4 电荷传输层结构的设计与优化33-35
- 3.3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等离子共振增强的蓝光有机发光器件36-47
- 4.1 银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36-40
- 4.1.1 银纳米粒子的制备36
- 4.1.2 银纳米粒子的形貌36-38
- 4.1.3 银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38-39
- 4.1.4 基于银纳米粒子的蓝光光致发光增强39-40
- 4.2 银纳米粒子增强蓝光有机发光器件的工作机制研究40-45
- 4.2.1 蒸镀银纳米粒子厚度对于器件性能影响40-41
- 4.2.2 银纳米粒子与发光层之间的距离对于器件性能影响41-42
- 4.2.3 银纳米粒子与阴极之间距离对于器件性能的影响42-45
- 4.3 本章小结45-47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7-49
- 参考文献49-53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53-54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富春;李岩川;许军;;Self-Bank银纳米粒子导电膜的制备(英文)[J];电子器件;2008年01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涛;郑先亮;崔小强;郑伟涛;;温度和波长对光诱导制备银纳米粒子的影响[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2 宫永纯;陈国杰;陈延明;沈国良;;丁二胺为还原剂合成银纳米粒子及表征[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3 吴焘;刘世勇;;温敏性聚合物/银纳米粒子复合胶囊的制备[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彭君;凌剑;张玲艳;曹秋娥;丁中涛;;基于光合成纳米簇催化生成银纳米粒子的色度法检测抗坏血酸[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5 冯兴丽;黄绍鑫;马厚义;;聚合物保护的金、银纳米粒子的相转移技术[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6 孙玉静;宋永海;王丽;孙兰兰;郭存兰;杨涛;刘哲林;李壮;;Ⅰ型胶原蛋白与银纳米粒子组装的多层膜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卢雁;梁慧君;;不同粒径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和表征[A];河南省化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丁瑞平;王蒙;孙希鹏;王玉芳;;玻璃基质中银纳米粒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9 周全法;包建春;徐正;;还原-保护法制备形状可控的金银纳米粒子[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10 程敬泉;姚素薇;张卫国;王宏智;;超声诱导银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制备及其表征[A];2004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杜华斌;银纳米粒子对某些有益细菌伤害极大[N];科技日报;2011年
2 记者 杜华斌;加开发银纳米粒子水过滤技术[N];科技日报;2011年
3 常丽君;银纳米粒子能自发形成有新证据[N];科技日报;2011年
4 记者 张巍巍;新型银纳米粒子墨水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剑;银纳米粒子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散射在生化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蒋小春;基于银纳米粒子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构建及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姜翔宇;基于浸润性原理的一维纳米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董新义;柠檬酸根修饰银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D];吉林大学;2009年
5 唐彬;各向异性银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表征、分析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刚;聚集对银纳米粒子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7 聂闯;银纳米粒子治疗鼠皮肤及虹膜黑色素瘤有效性及生物毒性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8 张丹慧;基于银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9 杜建时;卤化银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艳;金、银纳米粒子的合成以及表面光谱特征和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锋;银纳米粒子对大肠杆菌抗菌活性及机理的初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王茜;基于银纳米粒子的蛋白质与小分子荧光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3 石叶萌;银纳米粒子的光诱导法制备及形貌演化机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赵莹;淀粉修饰的银纳米粒子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5 陈安逸;三角片状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可视化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6 李洁;银纳米探针的蛋白质可视化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7 周宏伟;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的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工作机制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8 李晶;银纳米粒子掺杂的向列液晶二波耦合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秦亚琼;水相中球形银纳米粒子的尺寸调控[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郑志刚;银纳米粒子制备、表征及其杀菌性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47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54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