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熵的微流动传热特性的数值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4 16:22

  本文关键词:基于熵的微流动传热特性的数值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微通道 焦耳热 黏性热耗散 数值分析


【摘要】:微流控芯片广泛应用于样品传输、分析、检测以及微电子元器件的散热,具有尺寸小、成本低、响应快和精度高等特点。微流控芯片内流体驱动方式主要为电渗驱动、压力驱动及其混合驱动。本文对微通道内流体流动的传热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了各流动参数对传热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考虑流体热物变性与焦耳热效应、黏性热耗散的影响,研究二维平板微通道内电渗流的传热特性,分析不同的流动参数对整个传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情况下无需考虑流体的物变性,焦耳热系数进一步抑制物变性的影响。黏性热耗散是zeta电势和动电参数的减函数,焦耳热效应是zeta电势和动电参数的增函数。总体上,zeta电势越大,无量纲温度越高。使用熵增加原理来研究二维平板微通道内电渗—压力混合驱动流的传热传质过程,分析流体内能增大过程中各热效应所占比重。结果表明反向混合驱动流内无量纲温度和熵低于正向混合驱动流的。微通道中心区域内流体的熵是最小的,壁面处的最大。无量纲离子浓度是动电参数K的增函数。流动参数对各热效应的作用较大,影响熵增加过程中各热效应所作的贡献。考虑黏性热耗散以及流体电阻非均匀分布的影响,研究二维平板微通道内压力驱动流的传热过程,分析不同流动参数对传热过程及流动电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平衡条件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电黏性效应。动电参数不影响黏性热耗散的强弱。动电参数K=10时电黏性效应最明显,流体总熵最小。流动速度、熵和流动电势均为电黏性系数的减函数。通过分析各流动参数对微流体传热过程的影响,使得焦耳热效应与黏性热耗散几乎不影响传热过程,使微流体达到最大的传热效率,对微流控芯片的开发及微电子元器件散热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微通道 焦耳热 黏性热耗散 数值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492;TK12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引言8-15
  • 1.1 背景与意义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8-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3 本文主要内容14-15
  • 第2章 微通道内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15-23
  • 2.1 微通道内溶液流动15-19
  • 2.1.1 电势分布15-17
  • 2.1.2 速度场17-18
  • 2.1.3 电黏性效应与流动电势18-19
  • 2.2 传热过程19-20
  • 2.3 无量纲处理20-22
  • 2.4 假设条件22
  • 2.5 本章小结22-23
  • 第3章 微通道内流体的电渗流及传热过程23-36
  • 3.1 控制方程及其边界条件与建模过程23-25
  • 3.2 流动参数范围25-26
  • 3.3 Debye-Huckel近似适用范围分析26-28
  • 3.4 zeta电势、动电参数对温度的影响28-30
  • 3.5 zeta电势对黏度比、Po数、Nu数的影响30-32
  • 3.6 黏性变化系数A对平均速度、Nu数和Po数的影响32-34
  • 3.7 焦耳热系数对平均速度的影响34-35
  • 3.8 本章小结35-36
  • 第4章 微通道内电渗-压力混合驱动流的传热传质过程及熵分析36-52
  • 4.1 模型假设与控制方程及其边界条件36-38
  • 4.1.1 静电场、速度场和温度场控制方程及其边界条件36
  • 4.1.2 浓度场36-37
  • 4.1.3 熵的分析37-38
  • 4.2 速度比 Γ、动电参数K对速度、温度的影响38-39
  • 4.3 焦耳热、黏性热耗散系数对温度的影响39-40
  • 4.4 传质系数ReSc、动电参数K和速度比 Γ 数对离子浓度的影响40-42
  • 4.5 不同流动参数对局部熵的影响42-44
  • 4.6 不同流动参数对总熵的影响44-46
  • 4.7 传质系数ReSc、焦耳热和黏性热耗散系数对各热效应的影响46-48
  • 4.8 zeta电势、动电参数K对总熵ST及各热效应的影响48-50
  • 4.9 本章小结50-52
  • 第5章 微通道内压力驱动流的传热过程及流动电势52-65
  • 5.1 控制方程52-53
  • 5.2 电流平衡的速度及其问题53-55
  • 5.3 电流密度平衡条件及其流动速度55-56
  • 5.4 动电参数K对速度的影响56
  • 5.5 电黏性系数 γ~*、动电参数K对温度 θ、熵的影响56-59
  • 5.6 电黏性系数 γ~*、动电参数K和Br数对Po数、Nu数的影响59-61
  • 5.7 动电参数K、电黏性系数 γ~*对流动电势的影响61-64
  • 5.8 本章小结64-65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65-68
  • 6.1 总结65-66
  • 6.2 创新点66-67
  • 6.3 展望67-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5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国平,邹新杰;微通道冷却器的设计[J];兵工自动化;2004年03期

2 康春霞,黄新波;微通道的流动阻力分析[J];微纳电子技术;2004年07期

3 王浩;吴慧英;郑平;;芯片微通道沸腾相变过程中流动交变现象探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S2期

4 陈永平;肖春梅;施明恒;吴嘉峰;;微通道冷凝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化工学报;2007年09期

5 刘敏珊;王国营;董其伍;;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研究进展[J];热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6 甘云华;杨泽亮;;轴向导热对微通道内传热特性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8年10期

7 云和明;陈宝明;程林;;粗糙平板微通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8 金文;张鸿雁;何文博;;齿形微通道内流流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9 苗辉;黄勇;陈海刚;;随机粗糙微通道中的流动和传热特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杨凯钧;左春柽;丁发喜;王克军;吕海武;曹倩倩;王吉顺;;微通道散热器长直微通道的新加工工艺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东山;李锦辉;刘赵淼;;关于微通道相关问题研究方法现状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逄燕;刘赵淼;;温黏关系对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范国军;逄燕;刘赵淼;;微通道中液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概述[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丽昆;逄燕;刘赵淼;;几何参数对微通道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丽昆;刘赵淼;申峰;;几何参数对微通道黏性耗散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肖鹏;申峰;刘赵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内流场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肖鹏;申峰;刘赵淼;李易;;凹槽微通道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周继军;刘睿;张政;廖文裕;佘汉佃;;微通道传热中的两相间歇流[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夏国栋;柴磊;周明正;杨瑞波;;周期性变截面微通道内液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娄文忠;Herbert Reichel;;硅微通道致冷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陈杰;空调将进入微通道时代[N];科技日报;2008年

2 张亮;美海军成功为未来武器研制微型散热器[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滔;微通道换热器传热和制冷剂分配特性的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翟玉玲;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流动可视化及传热过程热力学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珊珊;粗糙微通道流体流动特性的分形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伍根生;基于纳米结构的气液相变传热强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卢玉涛;微通道内气—液两相分散与传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逄燕;弹性壁面微通道内液滴/气泡的生成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7 余锡孟;微通道反应器中若干有机物液相氧化反应研究及相关数据测定[D];浙江大学;2016年

8 徐博;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分体空调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赵亮;电动效应作用下微通道内液体流动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李志华;微通道流场混合与分离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天琦;新型分合式微通道混合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何颖;三角形截面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的理论研究和结构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雅鹏;垂直磁场作用下平行板微通道内Maxwell流体的周期电渗流[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吴媛媛;制冷压缩冷凝机组中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马晓雯;硅基底表面特性对微通道界面滑移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张志强;微通道蒸发器表面结露工况下性能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7 毛航;二氧化碳微通道气冷器优化设计及分子动力学模拟[D];郑州大学;2015年

8 崔振东;微通道内空化流动传热的Lattice Boltzmann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邱德来;疏水性对微通道流动与换热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蒙蒙;二氧化碳微通道平行流气冷器流量分配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32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732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a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