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基器件金属接触研究
本文关键词:InP基器件金属接触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对InP基相关器件和工艺尤其是InP基金半接触,InP/InGaAs红外探测器,以及其中的钝化工艺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系统研究了TiW/p-InP肖特基接触的电学性质,比较了在不同的退火条件下,表面形貌以及电学参数的变化。用热发射模型从I-V曲线提取了势垒高度,以及理想因子,发现它们随温度呈现线性变化的规律。这一现象可以用金属-半导体(M-S)表面接触的非均匀模型来解释。势垒高度随温度的变化符合高斯分布。然后又测量了器件的C-V特性随温度变化的特性,且比较了不同频率下从C-V特性中提取的势垒高度。对比I-V方法,此法排除了界面态的影响。然后研究了TiW/p-InP肖特基接触的C-V特性,发现了反常负电容现象,这是由界面态和串联电阻(Rs)的影响所导致的。同时计算了Rs的值并且用它对测量到的电容(C)和电导(G)的值做了修正。接下来针对ICPCVD和PECVD工艺对InP表面的钝化效果做了讨论。对不同工艺生长的SiNx作为介电层的Au/SiNx/p-InP肖特基势垒二极管的电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与PECVD工艺生长介电层的器件相比,发现ICPCVD工艺生长介电层的器件的理想因子值更小一些,势垒高度更低一些。同时比较了两种工艺条件下的界面态密度,发现ICPCVD工艺的界面态比PECVD工艺更低一些。最后研究了InGaAs/InP探测器的暗电流特性和光电流特性,首先用软件对器件的结构参数进行设计,仿真了暗电流和光电流特性,然后根据仿真结果制备了器件,同时测量了器件的特性,并对实验值和仿真值进行了比较,发现实验值和仿真值符合的很好,证明了仿真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器件具有较高的响应度,并对器件的暗电流组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磷化铟 金半接触 红外探测器 钝化工艺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21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27
- 1.1 InP材料概述8-11
- 1.2 InGaAs /InP红外探测器11-15
- 1.3 肖特基接触15-23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23-24
- 参考文献24-27
- 第二章 TiW/p-InP肖特基二极管的I-V和C-V特性研究27-48
- 2.1 引言27-28
- 2.2 实验流程28-29
- 2.3 测量与讨论29-44
- 2.3.1 不同退火条件的影响29-35
- 2.3.2 变温I-V测试35-42
- 2.3.3 C-V特性42-44
- 2.4 本章小结44-45
- 参考文献45-48
- 第三章 TiW/p-InP肖特基二极管的反常电容研究48-58
- 3.1 引言48-49
- 3.2 测量与讨论49-55
- 3.2.1 变频C-V特性49-53
- 3.2.2 变温C-V特性53-55
- 3.3 本章小结55-56
- 参考文献56-58
- 第四章 不同CVD工艺对InP表面钝化的研究58-68
- 4.1 引言58-59
- 4.2 实验流程59-60
- 4.3 测量与讨论60-65
- 4.4 本章小结65-66
- 参考文献66-68
- 第五章 InGaAs /InP红外探测器的研究68-78
- 5.1 引言68
- 5.2 InGaAs/InP p-i-n探测器的仿真68-70
- 5.3 实验流程70-73
- 5.4 测量与讨论73-75
- 5.5 本章小结75
- 参考文献75-78
- 第六章 结论及未来工作78-8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0-81
- 致谢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超;;宽禁带Ⅱ-VI族材料生长及其对器件的影响[J];发光快报;1989年Z1期
2 盛柏桢;南京固体器件研究所第七、第八次科研成果鉴定会[J];半导体技术;1982年02期
3 史庆藩,喻志远;光控微波固体器件研究进展[J];通信学报;1990年04期
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年04期
5 叶立剑;南京固体器件研究所召开第十一次科研成果鉴定会——31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84年01期
6 沈玉全,,,王玉堂;有机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研究进展[J];高技术通讯;1994年02期
7 舒学镛,何小乐;薄膜SOI器件和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方向[J];微电子技术;1994年05期
8 章从福;;长春应用化学所OTFT器件研究取得突破[J];半导体信息;2007年02期
9 李德禄;马杰;;聚合物AWG器件研究内容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2期
10 任国屋;12GHz GaAs FET放大器[J];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198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龚旗煌;胡小永;李智;古英;张家森;杨宏;;介观光子学器件研究进展[A];2008介观光学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曹镛;;聚合物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的进展[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3 童利民;;微纳光纤及其器件研究进展[A];2008介观光学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操秀英;进军多学科前沿交叉新领域[N];科技日报;2010年
2 唐婷邋徐玢;探索在下一代电子器件发展最前沿[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繁新;碳基纳米器件光电特性研究和金属材料中氦原子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祝杰杰;氮化物MIS-HEMT器件界面工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委福祥;新型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4 郭鹏;有机电双稳材料与器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杨树威;新型自供能电致变色材料和器件的探索及研发[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张晓波;染料掺杂的有机电致磷光/白光器件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7 刘向;有机薄膜晶体管及微腔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8 胡仕刚;超薄栅氧MOS器件栅泄漏电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刘举庆;石墨烯基导电薄膜及其有机半导体二极管器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王蜀霞;有机半导体LPPP发光性质及相关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宇;1.2kV SiC MOSFET器件设计及可靠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杨旭;Ge MOS界面调控与器件工艺集成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张桐硕;基于氧化锌纳米晶的紫外光电器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青松;InP基器件金属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于志浩;二维半导体器件电子输运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魏彩红;苯并噻二唑—苯胺—芴类聚合物的合成和发光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汤振森;TiO_2阻变器件导电机理及其抗总剂量辐照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8 胡贵州;原位生长介质层MIS-HEMT器件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赵连锋;高k介质/金属栅锑化镓MOS器件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10 阳斌;Cu氧化物薄膜及纳米线器件的电阻开关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45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745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