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利用界面层提高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05:39

  本文关键词:利用界面层提高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蓝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 三嗪基化合物


【摘要】: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开始应用在各高端显示产品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机发光二极管在研制大视角、低能耗、柔性且便携性能优秀的显示器方面具备许多阴极射线显示器和液晶显示器无法比拟的优势,被誉为最有潜力的下一代显示器。现阶段,红光、绿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但是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色纯度、亮度、效率都达不到产业化要求,这些严重阻碍了有机发光发光二极管在全色显示上的广泛应用。限制蓝光器件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从阳极到蓝光发光层之间有着很深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差,从而限制了空穴的注入。为此,我们设计并提出了一种三嗪基化合物(HQTZ)的界面修饰材料,将这层新的界面修饰材料置于传统空穴注入层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和聚乙烯咔唑(PVK)之间,该界面修饰层能很好的与PEDOT:PSS和PVK兼容,并且能进一步提高从阳极氧化铟锡到聚硅芴蓝光发光层的空穴注入,从而能有效的提高蓝光器件的性能。通过电化学、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的发射光谱、紫外光电发射能谱、开尔文探针、迁移率测试、原子力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式详细表征了这种界面修饰材料结构及其器件性能。
【关键词】:蓝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 三嗪基化合物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83.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20
  • 1.1 引言8-9
  • 1.2 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展9-11
  • 1.2.1 单层结构器件9
  • 1.2.2 双层结构器件9-10
  • 1.2.3 三层结构器件10
  • 1.2.4 多层结构器件10-11
  • 1.3 有机发光器件常用到的材料11-17
  • 1.3.1 电极材料11
  • 1.3.2 界面材料11-13
  • 1.3.2.1 阴极修饰层12
  • 1.3.2.2 阳极修饰层12-13
  • 1.3.3 发光材料13-17
  • 1.4 有机发光器件的发光机理17-19
  • 1.4.1 光致发光17-18
  • 1.4.2 电致发光18-19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19-20
  • 第二章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流程及表征方式20-26
  • 2.1 有机发光二级管的制备20-21
  • 2.1.1 基片的清洗20
  • 2.1.2 溶液的配制20
  • 2.1.3 空穴注入层的制备20
  • 2.1.4 发光层的制备20
  • 2.1.5 电子传输层和电极制备20-21
  • 2.2 实验所需材料与设备21-22
  • 2.3 发光二极管器件性能表征22-25
  • 2.3.1 荧光光谱22
  • 2.3.2 电致发光光谱22-23
  • 2.3.3 空穴和电子迁移率测试23
  • 2.3.4 原子力显微镜(AFM)23-24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4
  • 2.3.6 开尔文探针系统(SKPFM)24-25
  • 2.3.7 紫外线光电子能谱(UPS)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三嗪基化合物在高效蓝光有机发光器件中的应用26-44
  • 3.1 三嗪基化合物(HQTZ)的合成26-31
  • 3.2.1 HQTZ的电化学与光学吸收发射特性26-27
  • 3.2.2 HQTZ的迁移率特性27-28
  • 3.2.3 HQTZ的结构特性28-31
  • 3.2 蓝光PLED_S的光电性能31-37
  • 3.3 蓝光PLED_S的光谱特性37-40
  • 3.4 界面修饰层对阳极功函数变化影响40-41
  • 3.5 器件结构的迁移率特性41-42
  • 3.6 界面修饰层的薄膜特性42-43
  • 3.7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44-47
  • 4.1 总结44-45
  • 4.2 论文创新点45-46
  • 4.3 展望46-47
  • 参考文献47-52
  •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月;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J];光机电信息;2002年02期

2 ;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J];光机电信息;2002年10期

3 ;科学家研究开发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J];水利电力机械;2002年05期

4 黄俊峰;有机发光二极管市场前景乐观[J];光机电信息;2003年03期

5 本刊编辑部;科学家研发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年01期

6 申建;;有机发光二极管正寻求市场销路[J];光机电信息;2006年07期

7 ;高效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8年04期

8 ;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J];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04期

9 ;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J];稀土信息;2008年04期

10 ;长春应化所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基础研究获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球最薄可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问世[A];陶瓷金属封接和真空电子与专用金属材料分会年会专辑[C];2013年

2 马东阁;;高效率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廖良生;;级联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在固态照明中的应用[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4 王建浦;刘旭;叶辉;徐慎刚;杨幕杰;;一种使用聚酰亚胺的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A];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仲飞;吴敬;刘彭义;;有机发光二极管载流子注入缓冲层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陈军武;曹镛;;硅杂环戊二烯杂环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有机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性能[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7 杜春燕;叶尚辉;刘云圻;于贵;;新颖的芴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8 华玉林;冯秀岚;ChangShengWang;Gun-YoungJung;M.R.Brycl;M.C.Petty;;含新型VA二唑类电子传输层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9 苏文明;李文连;辛琦;孙小燕;李天乐;;磷光染料共掺杂方法提高红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的研究(英文)[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7年

10 马东阁;;高效率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华凌;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N];科技日报;2008年

2 魏利希;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平面显示器[N];福建科技报;2008年

3 冯卫东;德开发出超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徐建华;二极管新光空前亮[N];中国质量报;2009年

5 记者 顾钢;德发明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N];科技日报;2000年

6 记者  杜华斌;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让显示屏收卷自如[N];科技日报;2006年

7 王月 周莹;扬州启动OLED技术研发[N];江苏经济报;2010年

8 张钊;发光壁纸有望取代灯泡[N];经济参考报;2010年

9 吉林 袁弘封编译;OLED 柔性电视浅析[N];电子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华凌;出门穿上信息衣[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亚文;浸渍提拉工艺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朱小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太阳能电池中的界面调控[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朱键卓;高显色指数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4 张松涛;有机发光二极管中载流子注入和传输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陈学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及其他层状纳米结构的发光性质与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江志雄;溶液加工型高性能电致荧光白光器件的研究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跃民;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器件结构及制备方法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相恒阳;基于嵌入式银网格透明电极的柔性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D];苏州大学;2016年

3 邓雅丽;高效旋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4 吕孝鹏;基于延迟荧光材料的高效率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夏连朋;利用界面层提高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6 史常生;反转有机发光二极管载流子注入及发光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7 吴敬;有机发光二极管载流子传输复合过程及磷光染料掺杂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王明霞;低功耗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王猛;可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新型小分子荧光化合物的合成[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10 史晓波;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83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783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e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