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z重频激光烧蚀等离子体助燃研究
本文关键词:kHz重频激光烧蚀等离子体助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激光烧蚀等离子助燃 吹熄极限 火焰传播速度 纹影技术 发射光谱测温技术
【摘要】:激光烧蚀等离子体助燃技术在提高燃料吹熄极限、增强燃烧稳定性的同时,能够大大降低激光功率需求,对激光等离子体助燃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高重频激光烧蚀等离子体助燃特性参数缺乏、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等问题,开展kHz重频激光烧蚀等离子体助燃特性和作用机制研究。首先介绍了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助燃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在机理和应用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然后,给出了基于分子发射光谱匹配技术和纹影技术的激光等离子体助燃温度和流场特性研究方法。其次,基于CH基团的发射光谱,研究了Mc Kenna标准燃烧器甲烷-空气平面预混火焰高度2.24mm范围内温度的三维空间分布,验证了该标准燃烧器的空间均匀性。本文测得的火焰锋面温度介于热力学绝热温度和德国宇航中心基于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谱技术测得的燃尽区的温度之间,验证了基于CH基团发射光谱测温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利用重频1kHz、532nm的Nd:YAG激光烧蚀钽靶产生等离子体,对甲烷-空气预混火焰kHz重频激光烧蚀等离子体助燃的吹熄极限、火焰结构、火焰传播速度、火核温度等特性及其主导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利用平均功率5.5W的激光烧蚀等离子体作用,使当量比0.7-1.2、气流速度4m/s的甲烷-空气预混燃气实现了稳定燃烧,相比无等离子体作用时拓展了稳燃的当量比范围,吹熄极限提高了30%-3.4倍。基于CH基团化学荧光成像和纹影技术获得了气流速度、当量比、激光平均功率对等离子体助燃火核结构的影响。激光功率越高、当量比越接近恰当比,初始火核的体积越大,燃烧越稳定。火焰持续稳燃的高度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而降低。激光功率从3.48W增加到6.38W时,使当量比1、气流速度4m/s的甲烷-空气火焰稳燃高度降低了0.52mm,这对于燃烧器的小型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助燃火核的时空演化特性,建立了烧蚀等离子助燃火核发展模型,获得了助燃过程的火焰传播速度。激光烧蚀等离子体的作用提高了甲烷-空气预混火焰的传播速度,促进了火焰稳定。采用平均功率4.52W的激光作用,使气流度4m/s、当量比0.8-1.3的甲烷-空气预混燃气的火焰传播速度相比无等离子体作用时提高了28.2%-2.4倍。通过对比空气、甲烷-空气预混气和甲烷-氮气预混气中激光烧蚀等离子体的温度特性和激光功率对等离子体助燃初始火核温度时空演化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激光烧蚀等离子体助燃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激光烧蚀等离子体引起的热效应(宏观温升)有限,其主要的物理机制是激光烧蚀等离子体激发出的活性粒子促进了燃烧化学反应进程。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明确激光等离子体助燃技术机理、促进激光等离子体助燃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激光烧蚀等离子助燃 吹熄极限 火焰传播速度 纹影技术 发射光谱测温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249;O5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8
- 1.1 课题背景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6
- 1.2.1 放电等离子体助燃10-12
- 1.2.2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助燃研究概况12-13
- 1.2.3 等离子体助燃的物理机制研究13-14
- 1.2.4 等离子体助燃的流场结构与火焰结构研究14-16
- 1.2.5 激光烧蚀金属靶等离子体特性研究16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6-18
- 第2章 激光等离子体助燃温度与流场诊断方法研究18-25
- 2.1 引言18
- 2.2 发射光谱测温方法18-22
- 2.3 基于纹影技术的流场诊断方法22-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平面燃烧器甲烷-空气火焰发射光谱测温研究25-33
- 3.1 引言25
- 3.2 实验装置25-27
- 3.3 甲烷-空气平面火焰的发射光谱特性27-29
- 3.4 甲烷-空气平面火焰的温度特性研究29-32
- 3.5 本章小结32-33
- 第4章kHz重频激光烧蚀等离子体助燃研究33-52
- 4.1 引言33
- 4.2 实验装置33-36
- 4.3 kHz重频激光烧蚀等离子体助燃的吹熄极限研究36-37
- 4.4 kHz重频激光烧蚀等离子体助燃的火核结构研究37-42
- 4.4.1 气流速度对火核发展的影响38-39
- 4.4.2 激光功率对火核发展的影响39-42
- 4.4.3 当量比对火核发展的影响42
- 4.5 kHz重频激光烧蚀等离子体助燃火焰传播速度研究42-46
- 4.6 kHz重频激光烧蚀等离子体助燃物理机制研究46-51
- 4.7 本章小结51-52
-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劲松,李孟秋;调Q激光烧蚀具有升华特性物质的模型及应用[J];光学精密工程;1996年04期
2 王猛;汤文辉;;连续激光烧蚀效应数值模拟方法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3 茆军兵;李洋;程黎鹿;周惟公;郑志远;;激光烧蚀推进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04期
4 姚顺春;陆继东;卢志民;谢承利;李捷;潘圣华;蒋梅城;李娉;;样品形态对燃煤的激光烧蚀特性影响分析[J];光学学报;2009年04期
5 潘大任;激光烧蚀刻蚀过程的实时监测技术研究[J];中国激光;1989年05期
6 范永昌;613《准分子激光烧蚀进行材料断面元素分布分析技术研究》[J];激光杂志;1995年05期
7 李力钧,刘劲松,洪蕾,金湘中;三维激光烧蚀加工的精度控制[J];应用激光;1998年04期
8 叶文华,张维岩,陈光南,贺贤土;激光烧蚀瑞利-泰勒不稳定性数值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9年05期
9 宫琳琳;李爽;;浅谈激光烧蚀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4年04期
10 李三伟,冯杰,丁永坤,温树槐,何海恩,丁耀南,成金秀,王大海,郑志坚,杨向东,程新路;强激光烧蚀平面靶的实验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美;胡净宇;;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及其应用进展[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2 王立君;赵伊君;漆海滨;周辉;刘泽金;陈雨生;刘晶儒;赵学庆;谢永杰;;复合材料的强激光烧蚀研究概述[A];第9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杨家敏;丁耀南;杨国洪;张保汉;江少恩;张文海;王耀梅;郑志坚;;0.351μm激光烧蚀铝特性实验[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4 南宝江;张钢锤;吴平;马喜梅;平丽;张晓卫;;含能工质激光烧蚀推进效率分析[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5 孙顺凯;陈发良;;激光烧蚀金属熔融和汽化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朱晓农;张楠;吴泽华;于洋;;飞秒激光烧蚀的三步曲——超短脉冲激光作用下固体靶材烧蚀演化过程的分析与理解[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孙玉琴;顾援;周关林;傅思祖;王琛;吴江;王伟;董佳钦;;激光烧蚀“印痕”测量系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8 朱晓农;;飞秒激光烧蚀作用下固体靶物质发生喷射的主要特征[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9 胡浩丰;王晓雷;吉阳;胡阳;丁晓雁;刘贤文;郭静慧;翟宏琛;;强飞秒激光烧蚀金属铝的热效应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叶文华;;激光烧蚀RT不稳定性大变形及混合的高分辨数值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袁红;激光烧蚀固体材料引起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1年
2 范征锋;激光烧蚀瑞利—泰勒不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王丽梅;飞秒激光烧蚀硅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房然然;高能激光烧蚀靶材动力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金方圆;短脉冲激光烧蚀理论及楔条形阳极加工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6 王新林;飞秒激光烧蚀金属材料特性与微零件制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肖青梅;托卡马克类ITER第一壁材料激光烧蚀光谱和质谱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8 卢渊;导向沉积富集与fs-ns双脉冲激发LIBS增强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勇;基于GAP含能靶带的激光烧蚀微推进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郭荣基;不同介质中激光烧蚀微冲量耦合特性实验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进明;激光烧蚀产生的高电荷态Al离子光谱特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爽;kHz重频激光烧蚀等离子体助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马靖;281.5-285.5nm区金属样品中铁元素共振激光烧蚀实验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6 龙城德;小焦斑纳秒激光烧蚀铝靶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王猛;连续激光烧蚀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8 高海燕;液相环境下飞秒激光烧蚀金属靶材的机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霞芬;激光烧蚀—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电子数密度和温度特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安民;超短脉冲激光烧蚀金属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07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807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