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透明微球的聚光性质及微球阵列光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0 03:49

  本文关键词:透明微球的聚光性质及微球阵列光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超分辨光刻 微球透镜辅助式光刻 光子纳米喷射 有效焦斑尺寸 数值计算


【摘要】:随着集成电路和集成光路的进一步发展,光刻技术特别是低成本、简单、高效的纳米尺度的光刻技术的研究越显重要。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分辨光刻技术的发展。早些年发展起来的电子束光刻和聚焦离子束光刻都能实现几十纳米的光刻分辨率,但因效率低且价格昂贵而不能被用于工业化生产。紫外光的双/多光束干涉光刻受限于光学衍射极限,而深紫外光的激光设备及其昂贵,且干涉光刻所得图案有限,这使得激光干涉光刻法在高分辨光刻领域不占优势。近场扫描探针在光刻分辨率上也很容易实现100nm以内的光刻分辨率,但逐点扫描的方式使其效率极低。近年来研究表明,直径接近光波波长的微球透镜具有超分辨聚焦的能力,它可以会聚绝大部分入射光能量,并在微球接受光照的背侧附近形成亚半波长束腰且焦深接近两倍波长的焦斑。利用微球透镜聚焦形成的高能量、超衍射极限的长焦斑(photonic nanojet),可以对材料表面进行烧蚀,或对光刻胶进行曝光处理,实现高分辨光刻。微球辅助光刻已发展成光刻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提出一种改进型的微球辅助光刻模型,即在微球透镜阵列和光刻胶之间加入厚度可调的透明间隔层,研究微球光刻分辨率。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利用电磁场仿真软件CST Microwave Studio对微球光刻模型进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2.06μm直径的微球,在波长为400nm的线偏光照射下(入射光剂量一定),当间隔层厚不同时,光刻胶表面的光强度和光斑形状不同,间隔层厚影响光场分布和有效焦斑尺寸(即微球光刻分辨率理论值)。得到的有效焦斑尺寸数据表明:随间隔层厚度由10nm逐渐增大至90nm时,光刻分辨率先下降后升高。而入射光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减小总使得光刻分辨率得到改善。综合间隔层厚值和入射光剂量对光刻分辨率的影响趋势,得到较优的一个间隔层厚度:70nm。其次,用改进型的微球辅助光刻实验,验证理论仿真结果。实验得到的小孔尺寸(半高全宽)与理论数据趋势一致且接近。在间隔层为70nm时进一步减小入射光剂量,得到了小于100nm的特征小孔。最后,当选用直径为1.25μm的微球时,得到有效焦斑尺寸约为35nm、有效焦深约为60nm的仿真结果。
【关键词】:超分辨光刻 微球透镜辅助式光刻 光子纳米喷射 有效焦斑尺寸 数值计算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05.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9
  • 1.1 衍射极限和分辨率标准9-10
  • 1.2 微纳光刻技术研究现状10-15
  • 1.3 微球透镜辅助光刻研究进展15-18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安排18-19
  • 2 微球透镜辅助光刻法19-25
  • 2.1 微球透镜的聚焦特性19-20
  • 2.2 数值研究方法和软件介绍20-23
  • 2.2.1 数值研究方法20-23
  • 2.2.2 软件介绍23
  • 2.3 微球透镜辅助光刻的应用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3 改进型微球辅助光刻研究25-35
  • 3.1 数值研究25-27
  • 3.2 实验研究27-31
  • 3.2.1 样品准备27-29
  • 3.2.2 激光加工29-31
  •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31-33
  • 3.3.1 间隔层厚度和曝光剂量对小孔尺寸的影响31-33
  • 3.3.2 优化间隔层厚度和曝光剂量33
  • 3.4 优化参数实现超 35nm光刻分辨率33-34
  • 3.5 本章小结34-35
  • 4 结论35-36
  • 4.1 结论35
  • 4.2 展望35-36
  • 参考文献36-41
  • 致谢41-42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路来伟;吴越豪;李超然;吕社钦;张培晴;戴世勋;许银生;沈祥;;808 nm LD激发下高折射率差光纤锥-硫卤微球耦合系统的荧光回廊模[J];光子学报;2014年07期

2 于尚慈,许静,谢凯,龙永福;亚微米微球三维有序阵列的组装技术研究[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3 严俊;王宗宝;王克逸;周绍详;;光学微球腔的壳层结构研究[J];光子学报;2006年02期

4 杨浩;冯国英;朱启华;张大勇;周寿桓;;聚焦光场俘获微球的FDTD分析[J];物理学报;2008年09期

5 葛羽屏;;微球湿度传感的模拟和实验研究(英文)[J];光散射学报;2013年01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容;张晓安;马永波;夏立东;;玻璃微球靶充氘氚工艺改进[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2 程小苏;曾令可;王慧;刘平安;李秀艳;;陶瓷微球的制备工艺及微球性能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3 杨振忠;;复合功能中空微球的结构控制和放量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4 杨穆;;功能微球材料结构控制与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杨振忠;;复合功能中空微球[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6 葛学平;汪谟贞;王化;袁强;葛学武;刘华蓉;;辐射乳液聚合制备核桃状多孔聚合物微球机理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8册)[C];2009年

7 方晓亮;王静;谢素原;黄荣彬;郑兰荪;;窄粒径分布、巯基功能化有机微球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龙小燕;石花蕾;王正辉;;大粒径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巩方玲;马光辉;;尺寸均一、可控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微球的制备与应用研究[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吴山;付双;刘军;;单分散实体/空心二氧化硅微球的控制制备[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驻京记者 王丹;注射用微球国产化获新进展[N];医药经济报;2009年

2 记者 白毅;绿叶制药全力打造长效缓控释(微球)技术平台[N];中国医药报;2012年

3 记者 李颖;我国首个微球注射剂获准生产[N];科技日报;2009年

4 靖九江;我国首个微球注射剂获准生产[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刘淑平 王东凯 张蓓;多面“出击”保证疫苗微球稳定[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单小辉;神奇微球催生产业集聚[N];苏州日报;2011年

7 孙华燕邋 徐风华;溶剂挥发法制备蛋白质药物微球须考虑全面[N];中国医药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马飞;微球制剂染上“中国色”[N];医药经济报;2012年

9 黄爱萍;苏州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微球筑起纳米产业大舞台[N];江苏经济报;2010年

10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闫莉萍 王海学 彭健;明确开发目的 完善临床前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潜潜;木质素磺酸盐的浓溶液行为研究及纳米木质素微球的制备[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巩玉同;生物质水热炭微球的可控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房毅;彩色纳米中空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杨艳;多孔洞/空心可吸入微球的制备和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5 程琼;纳米磁性功能微球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及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宋涛;量子点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及在液相芯片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1年

7 郝石磊;基于胃内流场模拟的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滞留微球的研制及药效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8 吕卉;聚合物中空微球的制备、功能化及组装[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杜磊;基于光谱自编码微球的高通量筛选技术[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罗晓刚;再生纤维素微球的制备、结构和功能[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凯妮;光子晶体结构色釉的制备与表征[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艳男;不同形貌的二氧化钛微球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周志亮;微球乳液性能测试及高温高压驱替实验[D];长江大学;2015年

4 刘军;SnO_2/C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郝贵松;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物多孔微球和锂基陶瓷小球[D];浙江大学;2016年

6 张卫梅;TiO_2中空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7 姚丽雯;有机胺诱导合成富氮碳微球及其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8 赵宏阳;低密度空心炭微球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9 程慧君;聚苯胺微球和二硫苏糖醇—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微球的制备及释放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黄皑琳;功能化介孔炭微球的可控合成及吸附与释放性能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24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824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c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