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倒置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15:51

  本文关键词:倒置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倒置 顶发射 单色绿光 白光 阴极修饰层 有机发光器件


【摘要】:近年来,有机发光器件(OLED)技术获得了巨大发展,倒置有机发光器件能和氧化物TFT技术兼容,而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理论上具有100%的开口率,更容易和底部的驱动电路集成,因此倒置顶发射器件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但在制备能够用于大屏幕显示和照明的倒置顶发射白光器件时,顶发射器件中存在微腔效应,使光谱中某一波峰发生移动,增强或减弱,并使器件的角度稳定性变差。因此虽然倒置单色顶发射器件和倒置叠层顶发射器件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倒置白光顶发射器件却鲜有人报道,本论文最终制备了基于新型阴极修饰层的一种光谱特性稳定的倒置白光顶发射器件。倒置器件存在电子注入较差的问题,在本论文中,为了改善器件的电子注入,我们采用Ag掺杂Bphen作为阴极修饰层,将该修饰层放在器件的阴极和电子传输层中,制备了单色绿光的倒置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然后采用较高效率的绿光材料Ir(ppy)_3掺杂进入主体CBP之中,制备了高效的单色绿光器件。通过和未加入该阴极修饰层的倒置顶发射器件对比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电压下,其电流远远高于未加入该阴极修饰层的倒置顶发射器件。并且其最高效率为76.4cd/A,是常规底发射器件的2.38倍。并且在制备该阴极修饰层时,采用了故意掺杂和非故意掺杂两种方式,故意掺杂器件非故意掺杂器件相差无几,且非故意掺杂能够简化器件的工艺。该部分证明了Ag掺杂Bphen阴极修饰层能够改善倒置器件的电子注入,为接下来制备白光器件打下了基础。在单色器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改善器件的电子注入,提出采用渐变掺杂的Ag掺杂Bphen阴极修饰层,掺杂比例从3:1变化到1:1。并和未渐变掺杂的阴极修饰层器件对比,可以看出渐变掺杂阴极修饰层进一步改善了器件的电子注入。然后通过改变器件的发光层位置,确定了激子生成层位置就主要位于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界面附近,进一步调整器件的发光层厚度和浓度后,获得了倒置顶发射白光器件,但该器件的光谱随电压变化,色坐标从(0.489,0.395)变化到(0.387,0.377)。因此我们将发光层中红光材料换为黄光材料,制备了白光器件,具有良好的光谱稳定性。其最高效率为21.7cd/A。并且器件光谱随角度变化也十分稳定,从0度变化到60度,其色坐标变化为(0.022,0.015)。
【关键词】:倒置 顶发射 单色绿光 白光 阴极修饰层 有机发光器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8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概述11-20
  • 1.1 有机发光器件的近年来发展状况11-14
  • 1.2 有机发光器件的结构分类14-16
  • 1.3 有机发光器件的机理16
  • 1.4 有机发光器件的性能指标16-18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18-20
  • 第二章 基于Ag掺杂Bphen阴极修饰层的倒置顶发射单色绿光器件20-32
  • 2.1 制作倒置顶发射器件的重要性21-22
  • 2.2 倒置顶发射器件的发展状况22-23
  • 2.3 采用Ag掺杂Bphen制作倒置顶发射器件23-26
  • 2.4 器件具体制备方法26-27
  • 2.5 器件的性能分析27-31
  • 2.5.1 器件电流-电压-亮度曲线分析27-29
  • 2.5.2 器件光谱分析29-30
  • 2.5.3 器件效率曲线分析30-31
  • 2.6 小结31-32
  • 第三章 倒置顶发射白光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32-47
  • 3.1 制备白光器件的意义32-33
  • 3.2 制备倒置顶发射白光器件所面对的问题33-34
  • 3.3 倒置顶发射白光器件的制备34-38
  • 3.4 器件制备过程38-39
  • 3.5 器件性能分析39-46
  • 3.5.1 器件A、B、C、D电流-电压曲线分析39-40
  • 3.5.2 关于器件的激子生成层的分析40-42
  • 3.5.3 白光器件电流-电压-亮度图曲线分析42
  • 3.5.4 白光器件光谱稳定性曲线分析42-46
  • 3.6 小结46-47
  • 第四章 总结47-49
  • 参考文献49-53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3-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人骥,康大伟,赵杰;有机发光器件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刘彭义,唐振方,孙汪典;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综述)[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2年01期

3 赵俊卿,韩圣浩,解士杰,姜雪宁,夏广瑞,叶丽娜;聚合物基片对柔性有机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发光学报;2003年05期

4 曹冠英,姚彦,楼成飞,叶春暖,莫晓亮,杨剑,陈国荣;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J];真空;2003年06期

5 刘陈,徐重阳,尹盛,钟志有,王长安;有机发光器件(ITO/TPD/Alq_3/Mg/Al)的光电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3年02期

6 尹盛,刘卫忠,刘陈,钟志有,王长安;退火对聚合物有机发光器件的影响[J];液晶与显示;2003年03期

7 钟志有,是度芳,尹盛,刘陈,张五星;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与产业化[J];现代显示;2004年01期

8 魏凤才,王丽君,王丽娟;有机发光器件的前景和商业化的可能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贺泽东;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及应用前景[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张志林,蒋雪茵,朱文清,许少鸿;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及其稳定性[J];发光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彭义;许宁生;赵福利;;掺杂改善有机发光器件的发光特性[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2 李峰;;利用瞬态电致发光的方法研究磁场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亮度及电流的影响[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邓家春;赵杰;许谷;;八羟基葵宁铝(ALQ_3)薄膜的蒸镀与结晶研究[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希祖;有机/无机表面,,界面以及有机发光器件光衰减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谢作提;有机发光器件界面与器件稳定性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纪文宇;顶发射白光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曹进;微腔结构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D];上海大学;2007年

5 高歆栋;有机发光器件性能优化及电荷输运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瞿述;有机发光器件界面效应及相关物理特性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詹义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稳定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王敏帅;Alq_3基有机发光器件的光电子能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天瑜;基于DPV的蓝色和白色有机发光器件及其效率滚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肖步文;亚单层发光和硅基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荣;微纳结构柔性有机发光器件的光调控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辛利君;新型近红外磷光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3 刘文博;倒置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段光凤;有机发光器件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郑连生;有机发光器件时间分辨光谱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08年

6 蔡得贵;微透镜阵列在有机发光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孙际翔;有机发光器件磁场效应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尹晓冉;有机发光器件中的电压分布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谢军;关于改善蓝光顶发射有机发光器件性能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崔国宇;溴化铷N型掺杂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82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882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d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