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单光子雪崩二极管建模及基于荧光寿命成像的像素单元设计

发布时间:2017-09-23 16:15

  本文关键词:单光子雪崩二极管建模及基于荧光寿命成像的像素单元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光子探测效率 暗计数率 后脉冲几率 EDA仿真 荧光寿命 模拟计数


【摘要】:盖革模式下的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iode)是一种能够探测极微弱光信号的探测器,在量子物理、生物医学、天文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关于SPAD器件的理论研究,都是基于经验公式和半导体物理的理论公式推导而来,所有的理论结果都需要实验来验证,这加大了器件的研究成本。在仿真模型方面,目前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工艺厂商并没有提供准确的可供电路仿真的SPAD EDA模型,给系统的仿真带来困难。在荧光寿命应用方面,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TCSPC(Time-Correlated Single Photon Counting),但其占用了较大版图面积,应用TCSPC浪费了电路性能。针对上述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本文深入研究了影响探测器探测效率、暗计数率、后脉冲几率的物理机制。对探测效率综合考虑上表面吸收、下表面吸收、耗尽层吸收三个物理机制,结合Silvaco仿真工具提取器件的电场分布和雪崩触发几率分布,从而计算探测效率随过偏压、探测区面积、波长的变化关系,并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进行比对,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同时深入探讨了影响暗计数率的三个物理机制—热产生、缺陷辅助遂穿、带带遂穿,分析在低场和强场下,分别是那种机制占主导作用,并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比对,分析误差原因。对后脉冲几率,假定了两个陷阱能级对后脉冲几率的影响,研究了陷阱电子和空穴从俘获到再次释放的过程,最终计算出后脉冲几率。其次,在上述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行为性的单光子探测器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仿真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模拟器件的电流电压特性,而且首次将上述的理论计算得到光子探测效率,暗计数率和后脉冲几率,转化为器件仿真时的噪声参数,使EDA模型的仿真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器件的工作状态。该仿真模型应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A来实现,语言中包含一些随机分布函数,利用这些函数,可以很好地实现器件的行为性特性的仿真建模。最后,设计一个检测荧光寿命的像素单元电路,该电路应用时间门控探测方法,利用两个门控窗口,通过大量的累计实验,将两个门控窗口内到达的光子数统计出来,最终确定荧光的寿命。因为大部分荧光的寿命都在ns级,所以需要通过单稳态电路将光子脉冲压缩为300ps左右的精度。该电路与时间相关的单光子计数相比,不需要记录每个光子的到达时间,因而压缩单个像素单元的面积,使得大规模的阵列集成成为可能。同时该电路可以工作于两种状态下,门控模式用作荧光寿命的测量,连续模式则可以用作单光子的模拟计数。
【关键词】:光子探测效率 暗计数率 后脉冲几率 EDA仿真 荧光寿命 模拟计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31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单光子探测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0
  • 1.2 单光子探测器(SPAD)结构的演变10-14
  • 1.2.1 衬底探测型器件11
  • 1.2.2 表面探测型器件11-12
  • 1.2.3 CMOS工艺下的表面探测型器件12-14
  • 1.3 荧光寿命成像的应用14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6-18
  • 第二章 单光子二极管的理论基础及荧光寿命探测方法18-27
  • 2.1 SPAD器件工作原理18-19
  • 2.2 SPAD器件的关键性能参数19-21
  • 2.2.1 光子探测效率19
  • 2.2.2 暗计数率19-20
  • 2.2.3 后脉冲20
  • 2.2.4 串扰率20-21
  • 2.3 常用电路结构及荧光寿命探测方法21-25
  • 2.3.1 被动淬灭电路21
  • 2.3.2 主动淬灭复位电路21-22
  • 2.3.3 阵列级电路结构22-23
  • 2.3.4 门控探测方法23-24
  • 2.3.5 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24-25
  • 2.3.6 基于扫描相机的荧光寿命成像25
  • 2.4 本章小结25-27
  • 第三章 单光子二极管器件理论建模27-38
  • 3.1 器件统计物理模型建立27-28
  • 3.2 光子探测效率的建模28-29
  • 3.3 暗计数率建模29-30
  • 3.4 后脉冲几率建模30-31
  • 3.5 Geiger mode TCAD仿真31-33
  • 3.6 模型计算结果验证33-36
  • 3.7 本章小结36-38
  • 第四章 单光子二极管EDA仿真模型38-51
  • 4.1 SPAD基本模型38-40
  • 4.2 改进的SPAD Verilog-A仿真模型40-44
  • 4.2.1 光子探测脉冲40-42
  • 4.2.2 暗计数脉冲42-43
  • 4.2.3 后脉冲43-44
  • 4.3 Verilog-A模型实现过程44-45
  • 4.4 模型仿真验证45-50
  • 4.5 本章小结50-51
  • 第五章 荧光成像像素单元电路及其版图研究51-60
  • 5.1 像素级单元51-55
  • 5.1.1 施密特触发电路52-53
  • 5.1.2 门控电路53-55
  • 5.2 像素级单元仿真分析55-58
  • 5.3 像素级单元的版图设计58-59
  • 5.4 本章小结59-60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0-63
  • 6.1 论文总结60-61
  • 6.2 研究展望61-63
  • 参考文献63-66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66-67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67-68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68-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爱群,叶建祺,秦汝虎;单光子跃迁过程的线性化稳定性分析[J];量子电子学;1987年02期

2 颜辉;何君钰;廖开宇;朱诗亮;;宣布式可控波形单光子的产生和应用[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年03期

3 李健军;郑小兵;冯渝;;单光子源和单光子探测器研究进展[J];量子电子学报;2006年06期

4 ;单光子可为光学信息传输服务[J];光机电信息;2011年11期

5 马红亮,张天才;单光子量子非破坏测量的实验实现[J];量子光学学报;1999年03期

6 白妙青;肖连团;;计算机虚拟取样测量单光子[J];光电工程;2006年04期

7 崔明路;王治强;刘薇;;空-地单光子通信全链路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J];空间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8 何博;王晶晶;于波;刘岩;王晓波;肖连团;贾锁堂;;利用单光子探测器测量多光子响应时间[J];光电子.激光;2013年04期

9 王俊;刘源;董双丽;张国锋;肖连团;贾锁堂;;基于光电双开关的单光子同步探测[J];光子学报;2008年03期

10 崔明路;王治强;刘薇;;基于蒙特卡罗的星-地单光子通信仿真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正军;王金东;郭健平;郭邦红;张智明;廖常俊;梁瑞生;刘颂豪;;无源抑制模式单光子探测器的时间特性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2 武愕;池英芝;陈耿旭;夏慷蔚;曾和平;;表面等离子体增强的单光子产生[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3 陈希浩;翟艳花;张达;吴令安;;单光子探测器量子效率的自绝对标定[A];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吴青林;刘云;韩正甫;戴逸民;郭光灿;;单探头量子随机码发生器[A];第十一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任雪欣;李昊坤;肖云峰;;光机械系统中光子阻塞效应及单光子光源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2年

6 吴光;;单光子探测技术在激光测绘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4年

7 王磊;高锦岳;;利用四波混频产生单光子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鄢秋荣;赵宝升;刘永安;盛立志;陈宝梅;胡慧君;;基于单光子脉冲时间随机性的光量子随机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9 顾晓蓉;黄坤;潘海峰;武愕;曾和平;;时频域精密控制的单光子频率上转换探测[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10 程楠;李振华;黄刚锋;王金东;魏正军;郭健平;郭邦红;廖常俊;刘颂豪;;用于单光子探测器的温度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研制[A];第十四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曾尧 徐文;单光子探测:让未来空天战场更透明[N];解放军报;2012年

2 记者  毛黎 董映璧;美利用单光子成功编存与再现图像信息[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毛黎;单光子波长转换首次实现[N];科技日报;2010年

4 张巍巍;用单光子成功实现两个单分子间通讯[N];科技日报;2012年

5 刘霞;科学家研制出首块单光子路由器[N];科技日报;2011年

6 张巍巍;利用激光可快速高效创建单光子[N];科技日报;2012年

7 张巍巍;单光子可为光学信息传输服务[N];科技日报;2011年

8 记者 刘霞;科学家实现快速操控光的量子状态[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云;红外单光子探测器的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任e,

本文编号:906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906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4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