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价值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水平的评价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1] 覃成林.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特征分析. 人文地理, 2003,18(5):38~42.
[2] 唐根年, 徐维祥. 中国高技术产业成长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布局研究. 经济地理, 2004,24(5):604~608.
[3] 许景, 管驰明, 梁亮, 等.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区位选择初探.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7(1):209~211.
[4] 高翔. 中国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区位选择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26(3):54~58.
[5] 杨洪焦, 孙林岩, 梁冬寒.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及区位因素分析——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 科学学研究, 2009,27(9):1335~1343.
[6] 刘荣, 张维维.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水平的评价与分析. 情报杂志, 2012,31(1):47~49.
[7] 郑国.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人文地理, 2006,21(5):84~88.
[8] 宋秀坤, 王铮. 上海城市内部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20(40):18~21.
[9] 刘青, 李贵才, 仝德, 等. 基于ESDA 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 2011,31(6):926~933.
[10] 陈家祥, 王兴平. 南京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扩散研究. 城市规划, 2007,31(7):32~38.
[11] 王铮, 赵晶媛, 刘筱, 等. 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 科学学研究, 2006,24(2):227~232.
[12] 袁丰, 魏也华, 陈雯, 等. 苏州市区信息通讯企业空间集聚与新企业选址. 地理学报, 2010,65(2):153~163.
[13] 毕秀晶, 汪明峰, 李健, 等. 上海大都市区软件产业空间集聚与郊区化. 地理学报, 2011,66(12),1682~1694.
[14] 施振荣. 再造宏碁.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
[15] 卢明华, 李国平.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及对我国的启示.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41(4):63~69.
[16] 文嫮, 曾刚.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研究——以上海浦东集成电路产业网络为例. 中国工业经济, 2005,(7):20~27.
[17] 李健, 宁越敏, 汪明峰. 计算机产业全球生产网络分析——兼论其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地理学报, 2008,63(4):437~448.
[18] 徐丽梅, 王贻志. 上海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情报科学, 2009,27(1):145~155.
[19] 贺灿飞, 肖晓俊.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实证研究. 地理学报, 2011,66(12):1669~1681.
[20] 李国平, 卢明华. 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 地理研究, 2002,21(2):228~238.
[21] 樊杰, 王宏远, 陶岸君, 等. 工业企业区位与城镇体系布局的空间耦合分析——洛阳市大型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因素的案例剖析. 地理学报, 2009,64(2):131~141.
[22] 李健. 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大都市区生产空间组织.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23] 张来春. 长三角城市群汽车产品价值链分工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2007,(11):43~52.
[24] 李少星, 顾朝林. 长江三角洲产业链地域分工的实证研究——以汽车制造产业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0,29(12):2132~2142.
[25]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28(5):6~11.
[26] 谷一桢, 郑思齐, 曹洋. 北京市就业中心的识别:实证方法及应用. 城市发展研究, 2009,16(9):118~124.
[27] 刘霄泉, 孙铁山, 李国平. 北京市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 地理研究, 2011,30(7):3~10.
本文关键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聚集水平的评价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8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98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