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云南思茅地块活动构造体系及成因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03:28

  本文关键词:云南思茅地块活动构造体系及成因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景谷震群活动 思茅地块 构造体系 构造成因 地震地质


【摘要】:2014年10月—12月期间,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接连发生Ms6.6、Ms5.8、Ms5.9三次地震。景谷县位于由南汀河断裂、红河断裂、澜沧—景洪断裂围限的思茅地块内部。本文从2014年景谷中强震群活动入手,进一步梳理思茅地块活动构造体系。通过遥感解译、野外实地调查、估算断层活动速率等手段,初步探讨了思茅地块的活动构造体系及成因机制,2014年景谷震群活动的地质构造成因及思茅地块地震危险性等问题,主要认识如下:1.思茅地块的主要活动断裂以北西向为主,但在景谷盆地附近被少数北东向断裂隔开,并且北西向构造形迹在北东向断裂带内变得模糊。北西向断裂右旋走滑活动,北东向断裂左旋走滑活动,反映了思茅地块内部受水平方向应力影响要大于垂直方向应力影响的特征。因此,区域上一系列近似平行分布的北北西-北西向弧形右旋走滑断层及其夹持的微断块构成了思茅地块活动构造的基本格局。整体上看,由区域上多条北西向断裂构成的断裂束具有向北西方向收敛、南东方向撒开的帚状形态,这符合前人总结的“思茅帚状旋扭活动构造体系”特征。2.思茅地块的活动构造变形机制应以递次滑动剪切模式为主,以断块逆时针旋转作用为辅。这两种变形方式均共同起到调节青藏高原挤出物质的作用,也共同反映出高一级构造体系的变形方式对低一级构造体系运动状态的控制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块体内部早期构造形迹对后生断裂体系的生成及性质具有一定的影响。3.北西向活动断裂是思茅地块内部强震频发的主要控震构造,其中无量山断裂带作为思茅地块内部的重要活动断裂带,在现今仍有较强的活动性,应继续关注该断裂带的活动情况,加强断裂带沿线人口密度较大区域的抗震设防措施。景谷震群活动的地质构造成因揭示,在地表活动断裂现象不明显或发震断层规模较小,但区域上处于较大规模活动断裂的不连续且正处于进一步贯通过程中的部位,将会具有发生较强规模地震的危险性。因此,在今后的地震地质工作中,应加强类似构造部位的中强震危险性调查和预防。
【关键词】:景谷震群活动 思茅地块 构造体系 构造成因 地震地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前言10-16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1.2 活动断层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2-14
  • 1.3.1 研究内容12
  • 1.3.2 技术路线12-14
  •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14-16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6-22
  • 2.1 地层岩性16
  • 2.2 岩浆岩16-17
  • 2.3 区域构造17-22
  • 2.3.1 云南地区主要构造运动17-19
  • 2.3.2 思茅地块构造背景19-20
  • 2.3.3 川滇旋扭构造体系20-22
  • 第3章 研究方法22-27
  • 3.1 遥感地质学在研究活动断裂中的应用22-23
  • 3.2 构造地貌学在研究活动断裂中的应用23-24
  • 3.3 其它关于活动断层的判别标志24-27
  • 第4章 思茅地块边界断裂27-33
  • 4.1 南汀河断裂带(F1)28-29
  • 4.2 红河断裂带(F2)29-31
  • 4.3 澜沧—景洪断裂带(F3)31-33
  • 第5章 区域主要活动断裂33-47
  • 5.1 主要活动断层划分33-44
  • 5.1.1 北北西—北西向断层组35-42
  • 5.1.2 北东向断层组42-44
  • 5.2 主要断层活动性44-47
  • 第6章 活动断层与区域地震活动47-55
  • 6.1 思茅-普洱地震带47
  • 6.2 2014年景谷中强震群活动的地质构造成因问题47-52
  • 6.3 思茅地块的地震危险性问题52-55
  • 第7章 活动构造体系及其成因机制分析55-58
  • 7.1 思茅地块主要断裂活动特征及活动构造体系55
  • 7.2 思茅地块活动构造体系的成因机制分析55-58
  • 第8章 结论58-59
  • 致谢59-61
  • 参考文献61-66
  • 附录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邓起东;闻学泽;;活动构造研究——历史、进展与建议[J];地震地质;2008年01期

2 皇甫岗;秦嘉政;;云南地区大震活动规律研究[J];地震地质;2006年01期

3 顾延生,张旺生,朱云海,樊光明,高山;祁连山东南缘基于RGMAP的数字化地貌研究[J];地球科学;2003年04期

4 苏有锦,李忠华,刘祖荫,蔡民军;20世纪云南地区Ms≥5.0级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J];地震研究;2001年01期

5 虢顺民,向宏发,徐锡伟,张晚霞,周瑞琦,董兴权;滇西南龙陵-澜沧第四纪新生断裂带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J];地震地质;2000年03期

6 王义祥,刘勇,潘保田;夷平面数字地形模型的生成、显示与分析初探——以美武高原为例[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9年01期

7 闾国年,钱亚东,陈钟明;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特征地貌技术研究[J];地理学报;1998年06期

8 马宗晋,张家声,汪一鹏;青藏高原三维变形运动学的时段划分和新构造分区[J];地质学报;1998年03期

9 闻学泽;时间相依的活动断裂分段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其问题[J];科学通报;1998年14期



本文编号:1010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10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e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