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伊通断裂带中生代走滑构造特征与起源时代
本文关键词:依兰-伊通断裂带中生代走滑构造特征与起源时代
更多相关文章: 依兰-伊通断裂带 起源构造 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 显微构造 早白垩世初
【摘要】:北东走向、长达900km的依兰-伊通断裂带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大型断裂构造,然而其起源问题却长期存在着较大的认识上分歧.通过系统的野外观察与室内综合分析,表明该断裂带在白垩-古近纪地堑外侧仍保存着走滑断层或韧性剪切带,代表了其起源期构造.这些走滑构造多为脆性平移断层,仅在南部威远堡-叶赫段和中部舒兰段出露为韧性剪切带.这两段剪切带走向北东-南西,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缓倾的矿物拉伸线理.露头与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均指示剪切带为左行走滑运动,并具有小幅度的逆冲分量.显微构造指示威远堡-叶赫段剪切带的变形温度为400~450℃,而舒兰段剪切带为350~400℃.一系列剪切带内变形与未变形岩体或岩脉的锆石U-Pb定年,限定了其走滑活动时限为160~126Ma.再依据研究区主要地质事件的对比,推断该断裂带起源时间为早白垩世初.由此表明,起源于中三叠世的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在早白垩世初区域挤压作用下(相当于燕山运动B幕)沿着依兰-伊通断裂带以左行平移断层的形式向北扩展进入东北地区.依兰-伊通断裂带在早白垩世初的出现应是东部太平洋区伊泽纳崎板块的高速斜向俯冲与西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最终关闭联合动力作用下的结果,但前者的动力贡献占主导.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依兰-伊通断裂带 起源构造 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 显微构造 早白垩世初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472186,91414301)资助
【分类号】:P542
【正文快照】: 1引言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巨型断裂构造,记录了大地构造演化的丰富信息,从而是认识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的重要窗口,长期以来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该断裂 带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km,经过中国东部多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具有复杂而不同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新民;;吉林省伊通地区白土山组地层的重新厘定[J];吉林地质;1990年01期
2 解习农,,刘耀宗,张惠;伊通地堑层序构成及层序地层格架样式[J];现代地质;1994年03期
3 陈秉麟;依兰—伊通地区第三纪孢粉组合的地层学意义[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4 孙晓猛;龙胜祥;张梅生;刘晓燕;郝福江;;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的发现及形成时代[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年05期
5 侯治华;任俊杰;舒赛兵;;吉林省舒兰—伊通断裂的分段及其地震活动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4期
6 疏鹏;闵伟;刘玉刚;余中元;;依兰-伊通断裂方正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活动及其地貌表现[J];震灾防御技术;2014年02期
7 黄光明;;伊通盆地白垩纪泉头期构造格架探讨[J];地质与资源;2009年01期
8 江涛;邱玉超;宋立斌;苗洪波;杨善民;张鲲鹏;;伊通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性质[J];现代地质;2009年05期
9 刘殿军;魏得恩;王元生;王韧兰;安思谨;;依兰-伊通地堑南部岔路河组的建立[J];石油学报;1992年02期
10 童亨茂;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性质与演化[J];地质力学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兆言;刘光玉;李振连;刘佳;李东明;刘大玉;;伊通地堑下第三系敏感性油气藏压裂技术研究[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东;四轮驱动 两冀齐飞[N];四平日报;2005年
2 通讯员 李景德 杨贵东;伊通多措并举助推民营经济腾飞[N];四平日报;2007年
3 通讯员 李景德;伊通新闻宣传工作重实效[N];四平日报;2007年
4 刘朝晖邋任立勇;“五挂马车”拉动伊通经济[N];吉林日报;2007年
5 通讯员 冬原;市关工委领导深入伊通调研新农村建设情况[N];四平日报;2009年
6 通讯员 杨贵东;市关工委主任孙述昌一行到伊通调研[N];四平日报;2010年
7 通讯员 刘朝晖 杨贵东;伊通参与上海世博会吉林活动周取得良好效果[N];四平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祁志标 韩茹 本报记者 程超;伊通研发完成中国本土化[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9 本报通讯员 刘朝晖 杨贵东;满乡风韵 魅力伊通[N];四平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宋亚光 通讯员 杨贵东 史洪亮;伊通打击侵财犯罪出新招[N];四平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锡明;伊通盆地深部结构地球物理特征提取与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唐大卿;伊通盆地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3 李恩泽;伊通—舒兰断裂带(长春段)地震活动性及对长春城市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4 曹强;伊通盆地成藏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婧;伊通盆地烃源岩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李默然;伊通盆地西北缘鹿乡—岔路河断陷成藏条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于光源;依兰—伊通断裂(吉林省段)活动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李友庆;伊通板配筋应用管理软件的研究与程序开发[D];同济大学;2007年
5 邱玉超;伊通盆地基岩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6 刘和芝;伊通断陷盆地重点目标刻画与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7 疏鹏;依兰—伊通断裂方正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年
8 马琳;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阳组油气成藏机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孙凯;伊通盆地地层划分及对比[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10 顾乐乐;伊通墙板节点强度、重复荷载作用及墙体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0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20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