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高应力条件下岩石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

发布时间:2017-10-13 16:19

  本文关键词:高应力条件下岩石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高应力 强度准则 微元强度 统计损伤理论 本构模型


【摘要】:随着浅部资源的日益减少,进入深部开采已经成为国内外矿产资源开采的趋势。深部岩石处于“三高一扰动”的复杂环境,使得深部岩体的力学特性与浅部岩石相比有明显的差别,同时也在造成了岩爆、突水、顶板大面积来压和采空区失稳等灾害性事故在程度上加剧,频度上提高,成灾机理更加复杂。深入的研究高应力条件下的岩体力学性质对于避免深部资源开采过程中的重大事故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而岩石变形全过程模拟能有助于了解岩石的力学性质。因此为了更好的阐释深部岩石的力学特性,本文建立了适用于高应力条件下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为建立能够反映高应力条件下岩石变形全过程模拟方法,首先,对现阶段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了解岩石强度准则的适应条件,探讨岩石材料的变形机理和变形过程,并对岩石的力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建立岩石的本构模型打下基础。采用非线性的Mohr-Coulomb强度准则以适用高应力条件下的岩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应力条件下岩石微元强度度量方式,同时,引入统计损伤理论,考虑损伤阀值对岩石损伤度量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其次,根据岩石三轴试验曲线特征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并在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分别与围压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建立了能够反映不同围压下岩石变形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通过对Hoek-Brown准则的修正,使其能够描述高应力条件下岩石的破坏特征,并引入统计损伤理论,考虑残余强度对岩石损伤度量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统计损伤本构模型。最后,将试验曲线与本文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模型不仅能够反映深部岩石的变形过程,还能较好地反映岩石强度随围压变化的特性,表明了本文模型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高应力 强度准则 微元强度 统计损伤理论 本构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岩石强度准则研究概况11-15
  • 1.2.1 传统的岩石强度理论11-14
  • 1.2.2 高应力条件下强度准则的研究现状14-15
  • 1.3 岩石本构关系的研究现状15-18
  • 1.3.1 基于经典的连续介质理论岩石本构模型15-17
  • 1.3.2 流变本构模型17-18
  • 1.3.3 损伤力学模型18
  • 1.4 损伤力学的研究方法18-21
  • 1.5 本文研究方案及主要内容21-23
  • 第2章 岩石的变形机理和变形过程23-38
  • 2.1 概述23
  • 2.2 岩石单轴压缩的变形特征23-28
  • 2.2.1 峰值前岩块的变形特性24-27
  • 2.2.2 峰值后岩块的变形特性27-28
  • 2.3 岩石的变形过程28-32
  • 2.3.1 岩石三轴压缩变形特性28-30
  • 2.3.2 岩石在三向应力状态下的变形过程30-32
  • 2.4 岩石的力学特性32-36
  • 2.4.1 岩石的体积变化特性32-34
  • 2.4.2 岩石的残余强度特性34
  • 2.4.3 侧向压力对岩石变形过程的影响34-36
  • 2.5 本章小结36-38
  • 第3章 基于Mohr-Coulomb准则高应力条件下岩石变形全过程模拟38-47
  • 3.1 概述38-39
  • 3.2 基于应变等价假设的岩石损伤模型39-40
  • 3.3 基于Mohr-Coulomb准则的岩石变形全过程模拟40-46
  • 3.3.1 统计损伤本构模型42-43
  • 3.3.2 模型参数的确定43-46
  • 3.4 本章小结46-47
  • 第4章 基于Hoek-Brown准则高应力条件下岩石变形全过程模拟47-57
  • 4.1 概述47
  • 4.2 岩石残余强度变形阶段变形特征47-50
  • 4.3 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50-55
  • 4.3.1 Hoek-Brown强度准则改进研究50-51
  • 4.3.2 统计损伤模型51-54
  • 4.3.3 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54-55
  • 4.4 本章小结55-57
  •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57-65
  • 5.1 概述57
  • 5.2 工程实例一57-61
  • 5.3 工程实例二61-64
  • 5.4 本章小结64-65
  • 结论与展望65-68
  • 结论65-66
  • 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3
  • 致谢73-74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在胜;;岩石变形中的能量传递过程与岩石变形动力学分析[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5期

2 王方正;试论现代岩石学的学术思想[J];地学前缘;1994年Z1期

3 王明洋,戚承志,钱七虎,丁常树,罗昆升;岩石变形和破坏力学的基本问题[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4 王明洋,葛涛,戚承志,钱七虎;爆炸荷载作用下岩石的变形与破坏研究(Ⅰ)[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5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成就与趋势[J];岩土力学;2011年10期

6 张流;;不破坏样品对受应力岩石的内部裂隙进行观察[J];地震地质译丛;1979年05期

7 刘听成;矿山岩石机械性研究之现状及主要方法简介[J];北京矿业学院学报;1957年01期

8 郭志;岩石微结构的力学效应[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7年06期

9 金振民;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及其地球动力学的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88年03期

10 А.В.Вихерт;张维根;;根据任意形态晶粒测定岩石的变形量[J];世界地质;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增朝;赵阳升;段康廉;;非均质细胞元随机分布对岩石峰前变形特性的影响[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俊英;杜丽芳;王立民;段保谦;;某几种岩石实验室内变形过程的测定[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1号)[C];1985年

3 胡江春;祝彦知;何满潮;孙晓明;;深部岩石隐性裂纹的电化学检测机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红梅;梁冰;兰永伟;;高温下岩石非达西渗流规律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王绳祖;;岩石的脆性—延性转变:力学行为、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6 黄理兴;;岩石动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7 周思孟;;关于岩石变形的基本偏微分方程[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8 肖建华;;岩石的多相本构方程及其物性参数与几何形态的演化[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潘一山;袁旭东;章梦涛;;岩石失稳破坏的应变梯度模型[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10 冯增朝;赵东;王江芳;;静水压力状态下岩石的应力分布特性[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煜曦;岩石断裂表面细观接触演化与剪切力学模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李勇成;地下水封油库岩石变形破坏机制及围岩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杨阳;低温作用下岩石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4 张志镇;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5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6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赵衡;岩石变形特性与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刘巍;高温高压下几种岩石的弹性纵波速度及其动力学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9 褚卫江;低孔隙度岩石细观本构模型及损伤—渗流耦合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朱杰兵;高应力下岩石卸荷及其流变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厚坤;花岗岩试样岩爆弹射破坏过程的三维离散元模拟[D];广西大学;2015年

2 罗小彦;砂岩蠕变断裂及水的流固耦合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徐云飞;实验室制备岩石浆体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阴红宇;热—力耦合作用下硬岩力学行为及岩爆发生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王义;基于FLAC3D岩石裂纹扩展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6 孙晓婷;铁磁质岩石挤压破坏过程磁感应强度异常的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7 白林;岩石Biot系数试验分析及二氧化碳地质处置工程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8 崔晨光;冲击荷载下岩石非线性变形与损伤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9 戴笠;高应力条件下岩石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D];湖南大学;2016年

10 姚鹏;炸药与岩石的匹配分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25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25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f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