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远源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及控制因素——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14 11:37

  本文关键词:远源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及控制因素——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远源砂质辫状河 构型单元 拼接模式 控制因素 秦皇岛-油田


【摘要】:秦皇岛32-6油田NmⅡ_(2-4)小层属于远源砂质辫状河储层,依据Maill河流构型分类方案对其进行构型单元的划分,并分析各级构型单元的成因、特征、识别方法和拼接关系。5级构型单元为整个辫状河道;4级构型单元包括河道、心滩及河漫滩3个微相级单元,纵向上存在河道-心滩-河漫滩、河道-河道、河道-心滩-河道和河道-心滩-河漫滩-河道4种拼接方式,横向上存在河道-心滩、河道-河漫滩和心滩-河漫滩3种拼接方式;在3级构型单元划分中,把河道单元划分为河底高能滞留单元、下部高能充填单元、中部加积单元及顶部低能废弃单元4个单元;心滩划分为垂积体和落淤层2个单元,河道单元内部的4个3级构型单元在纵向上有滞留-充填-加积-废弃-滞留型、滞留-充填-加积-滞留型、滞留-充填-滞留型3种拼接模式;心滩单元垂积体间的接触关系分为接触型和隔离型2类。储层构型特征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条件、水体能量及物源供给量、沉积基准面升降和构造运动。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石油工程系;
【关键词】远源砂质辫状河 构型单元 拼接模式 控制因素 秦皇岛-油田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1ZX05038)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从1985年Maill提出储层构型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以来,诸多地质学家对各类沉积体系的储层构型进行了研究[1-3]。对于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阶段的老油田而言,储层构型分析已成为开展油藏精细描述的关键技术之一[4],是油田实施稳产、挖潜和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基础研究。辫状河沉积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善义;兰金玉;;辫状河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的建立及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3年06期

2 廖保方,张为民,李列,逯径铁,葛云龙,闻兰,薛培华,郭睿;辫状河现代沉积研究与相模式──中国永定河剖析[J];沉积学报;1998年01期

3 白全明;樊长栓;李晓茹;陈琰婵;;辫状河道砂体模拟——以苏里格6井区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朱小丽;代丽;张桂明;李云鹏;张秀丽;;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年06期

5 张昌民;尹太举;赵磊;尹艳树;叶继根;杜庆龙;;辫状河储层内部建筑结构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13年04期

6 金振奎;杨有星;尚建林;王林生;;辫状河砂体构型及定量参数研究——以阜康、柳林和延安地区辫状河露头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年03期

7 赵永强;;地下辫状河储层结构划分——以盘40块区馆Ⅲ~7砂体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1期

8 白振强;;辫状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季春辉;邓宏文;郭佳;田园圆;王启明;;小型断陷盆地辫状河砂体沉积特征——以千家店盆地硅化木公园露头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5期

10 张勇;国景星;;辫状河心滩特征及其与河道充填的识别——以大芦家地区馆三段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印森林;吴胜和;李俊飞;张莉;冯文杰;范明霏;;砂砾质辫状河内部构型模式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黑油山沟三叠系克拉玛依组露头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2 赵彦彦;林春明;金成志;王佰长;刘波;;东北地区鸡西盆地早白垩世辫状河三角洲沉积[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熊也;辫状河流相油藏数值试井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2 骆杨;辫状河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及综合地质建模[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3 王艳梅;GAG凝析气田三维地质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4 齐聪伟;三台—红山地区中、新生界沉积相研究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5 金璐;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地区侏罗系沉积相演化[D];新疆大学;2014年

6 毕磊;济阳坳陷惠民凹陷曲9馆三段油藏描述和注采方案调整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30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30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b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