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西昆仑早古生代岩浆弧大同岩体中埃达克质岩石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15 11:27

  本文关键词:西昆仑早古生代岩浆弧大同岩体中埃达克质岩石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西昆仑 大同岩体 早古生代 岩浆弧 埃达克岩


【摘要】:大同岩体位于西昆仑柯冈—库地—其曼于特和麻扎—康西瓦两条蛇绿混杂岩带之间。为进一步了解西昆仑早古生代岩浆弧中某些具体岩石类型、岩浆产生机理、地质意义及成因联系,本文从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等方面,对大同岩体中和外围新发现的埃达克质岩石进行了研究。埃达克质岩石由石英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两种岩性组成,呈独立的岩体和大同主岩体中的脉体两种产状,高硅(w(SiO_2)≥60.34%)、高铝(w(Al_2O_3)≥14.73%)、富碱(w(K_2O+Na_2O)≥6.40%)、低镁(w(MgO)≤2.35%),以及高锶(w(Sr)≥504×10-6)、低钇(w(Y)≤17.20×10-6)和高Sr/Y(平均为70.88),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不同程度负Eu异常及Ta、Nb、P和Ti亏损。锆石U-Pb测年显示,埃达克质岩石年龄为(443.6±1.4)~(462.0±1.0)Ma,与大同主岩体的形成年龄相当。锆石εHf(t)为-7.28~4.56(平均-0.84),我们认为埃达克质岩石是由原特提斯洋洋壳及部分洋壳之上的陆源沉积物向南俯冲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上升过程中与地幔楔橄榄岩反应,最后定位于地壳浅层的结果。通过与大同岩体主岩体对比,对早古生代岩浆弧的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西昆仑 大同岩体 早古生代 岩浆弧 埃达克岩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051)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121088,12120114044401)~~
【分类号】:P588.1
【正文快照】: 0引言大同岩体地处西昆仑造山带的深处,是早古生代岩浆弧的最大岩体之一。因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地质调查极难展开,目前对西昆仑早古生代岩浆弧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大同岩体是加里东中期侵入到中元古代变质基底中的最大岩基,其岩石类型组成复杂,前人对其成因有不同的认识。廖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樾;王建;刘金霖;包真艳;;西昆仑慕士塔格-公格尔印支期侵入岩岩石与锆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研究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5年05期

2 ;Petrogenesis of Aoyougou high-silica adakite in the North Qilian orogen,NW China:Evidence for decompression melting of oceanic slab[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2年18期

3 朱弟成,段丽萍,廖忠礼,潘桂棠;两类埃达克岩(Adakite)的判别[J];矿物岩石;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章显;杨振强;;巴布亚新几内亚新生代埃达克岩及成矿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朱章显;赵财胜;杨振强;;苏拉威西埃达克岩、类埃达克岩分布与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朱章显;杨振强;向文帅;胡鹏;;两类埃达克岩的含矿性和成因:东南亚地区与东太平洋带对比[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S1期

4 秦志鹏;汪雄武;唐菊兴;周云;唐晓倩;;西藏甲玛埃达克质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S1期

5 张旗;金惟俊;熊小林;李承东;王元龙;;中国不同时代O型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3期

6 张旗;;埃达克岩研究的回顾和前瞻[J];中国地质;2008年01期

7 潘自力;高占华;佟黎明;李永军;庞振甲;佟丽莉;;西天山特克斯达坂地区库勒萨依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09年01期

8 翁望飞;曹诚;支利赓;蔡连友;徐生发;王邦民;;皖南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厘定及岩石成因[J];地质与勘探;2011年06期

9 杨经绥;吴才来;夏林圻;樊祺诚;徐义刚;徐夕生;;火成岩的10年研究进展和未来的挑战[J];地质论评;2009年03期

10 朱章显;杨振强;;东南亚新生代两类埃达克岩的分布、成因和含矿性[J];地质力学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朱伟;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晚中生代花岗岩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冰;西藏冈底斯带驱龙斑岩铜矿床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维;内蒙古达茂旗地区早古生代和早中生代埃达克深成岩SHRIMP年代学[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4 魏巍;新疆亚尔沙地区阿奇山组火山岩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分析[D];长安大学;2008年

5 潘少逵;新疆鄯善县亚尔沙布拉克地区小热泉子组火山岩构造环境和岩石成因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6 秦亚;吉南老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秦志鹏;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似埃达克岩的成岩成矿作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姬祥永;伊朗—巴基斯坦斑岩铜矿带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D];中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强,赵振华,熊小林,许继锋;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的熔融:来自安徽沙溪adakite质富钠石英闪长玢岩的证据[J];地球化学;2001年04期

2 姜耀辉,芮行健,郭坤一,贺菊瑞;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J];地球学报;2000年01期

3 王强,许继锋,赵振华;一种新的火成岩——埃达克岩的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4 莫宣学;潘桂棠;;从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构造-岩浆事件的约束[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5 朱弟成,廖忠礼,潘桂棠,段丽萍;正确使用构造判别图解和地球化学数据的一些建议[J];地质地球化学;2001年03期

6 王焰,张旗,钱青;埃达克岩(adakit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科学;2000年02期

7 张旗,钱青,王二七,王焰,赵太平,郝杰,郭光军;燕山中晚期的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岩的启示[J];地质科学;2001年02期

8 肖序常;陈国铭;朱志直;;祁连山古蛇绿岩带的地质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1978年04期

9 许志琴,戚学祥,刘福来,杨经绥,吴才来,曾令森,梁凤华;西昆仑康西瓦加里东期孔兹岩系及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4年06期

10 张传林,于海锋,王爱国,郭坤一;西昆仑西段三叠纪两类花岗岩年龄测定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学报;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丽英;;早古生代高变质藻煤的煤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1983年03期

2 ;陕南早古生代煤性质及成因的初步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5年05期

3 赵凤游;;北祁连区早古生代生物地层研究的进展[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3年05期

4 高长林,黄泽光,叶德燎,刘光祥,吉让寿,秦德余;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J];石油实验地质;2005年05期

5 楼雄英,许效松;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晚期构造-沉积响应[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年03期

6 李佐臣;裴先治;刘战庆;李瑞保;丁仨平;张晓飞;陈国超;刘智刚;陈有;王学良;;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南华纪—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特征及其形成环境[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7 韩宝福,何国琦,吴泰然,李惠民;天山早古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新疆地质;2004年01期

8 贾振远,李志明,蔡忠贤;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早古生代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J];地球科学;1997年05期

9 雒昆利,苏文智,杜美利,,雷福尧;南秦岭早古生代石煤的微量元素[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10 蔡志慧;许志琴;段向东;李化启;曹汇;黄学猛;;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早古生代早期造山事件[J];岩石学报;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豪;王英民;;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陆架坡折发育特征与演化初探[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赵凤游;;北祁连区早古生代生物地层研究的进展[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地层·古生物——青藏高原地质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一)[C];1979年

3 周志毅;;西北地区早古生代地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周志毅;;西北地区早古生代地质[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秦秀峰;郭原生;汪岩;匡永生;刘旭光;周世强;;大兴安岭北端漠河早古生代埃达克质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许志琴;杨经绥;梁凤华;刘福来;曾令森;戚学祥;陈松永;刘敦一;;泛非-早古生代造山事件与原始喜马拉雅的形成[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郭养和;;东南大陆早古生代古地理轮廓[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0)[C];1991年

8 马醒华;;华北早古生代岩石重磁化问题的岩石磁学实验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9 王金荣;吴继承;汤中立;贾志磊;吴春俊;;北祁连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董顺利;李忠;高剑;朱炼;;阿尔金—祁连—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及结晶岩年代学研究进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子江;新疆阿尔金红柳沟一带早古生代地质构造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2 康磊;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早古生代多期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14年

3 王兴安;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早古生代—泥盆纪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松彬;阿尔金北缘喀腊大湾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

2 吴鹏;贺兰山地区早古生代地层分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冯坚;伊春—延寿构造带早古生代构造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36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36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1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