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地区古生界泥页岩吸附性及控制机理
本文关键词:扬子地区古生界泥页岩吸附性及控制机理
更多相关文章: 矿物成分及含量 等温吸附曲线 可溶有机质 吸附能力 超高压 泥页岩 古生界 扬子地区
【摘要】:扬子地区古生界地层为富气泥页岩层系,是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吸附态是页岩气最主要的赋存方式之一,该区泥页岩吸附性及控制机理的研究较为重要。采集了扬子地区古生界泥页岩样品,对其进行TOC测试、Rock-Eval、XRD及含水量分析、等温吸附实验、超高压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泥页岩吸附性能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及组成等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验过程中TOC含量与泥页岩甲烷吸附量并未呈现前人提出的正相关关系,这与泥页岩样品数量有限、且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关。古生界干酪根甲烷吸附曲线显示出时代越老的干酪根甲烷吸附能力越强的特征。去除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的影响,Ⅲ型干酪根的吸附量要高于Ⅱ型干酪根。在有机质丰度及类型相同的情况下,高成熟干酪根比低成熟干酪根具有更高的甲烷吸附量。可溶有机质具有较强的溶解吸附特征,能够增强原岩对甲烷的吸附能力。黏土矿物含量与经TOC含量归一化后的甲烷吸附量的相关关系并不明显,这主要与样品中普遍含水有关,同时样品的成熟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对其最大甲烷吸附量可能也会有影响。高压范围内的甲烷吸附特征与低压相比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影响因素较多,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来揭示各单一因素对页岩高压吸附特性的影响。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关键词】: 矿物成分及含量 等温吸附曲线 可溶有机质 吸附能力 超高压 泥页岩 古生界 扬子地区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2011ZX0500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2CB214705-0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8-002-41)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Maturity,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may affect the maximum methane adsorption of shales.Compared with low pres-sure,the methan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high pressure have a certain continuity.There are several influencingfactors,which demand deep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金根;王金凤;罗健生;郑涛;;泥页岩吸水扩散系数测量新方法[J];岩土力学;2002年S1期
2 路保平,林永学,张传进;水化对泥页岩力学性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1999年01期
3 邓明毅,杨钢铁,,李国璋,许志军;大段泥页岩钻井技术在吐哈油田的推广应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S1期
4 周玉良;孟英峰;李皋;胡力;唐思洪;赵向阳;刘骁;;气体钻井转水基钻井条件下泥页岩水侵规律[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5期
5 丁文龙;许长春;久凯;李超;曾维特;吴礼明;;泥页岩裂缝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6 谢晓永;唐洪明;王春华;白蓉;王自力;;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在测试泥页岩孔径分布中的对比[J];天然气工业;2006年12期
7 林永学,王忠厚,张贞勇,王悦坚;塔东北地区泥页岩水敏性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1997年05期
8 沈守文,沈明道,梁大川,张国钊;泥页岩的X射线衍射定向指数与理化性能及井壁稳定的关系[J];沉积学报;1998年02期
9 赵靖影;邓金根;黄桢;朱海燕;;层理性泥页岩井壁失稳机制的FLAC3D数值分析[J];科技导报;2014年13期
10 牛强;慈兴华;王鑫;;BYP1井泥页岩油气层录井评价方法[J];录井工程;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峰;程远方;赵益忠;王京印;;多场耦合作用下泥页岩井壁坍塌周期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孟英峰;泥页岩水化反应的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在油气田开发领域中的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2 邓虎;裂缝性泥页岩的水化稳定性研究及其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3 王京印;泥页岩井壁稳定性力学化学耦合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西磊;鄂西渝东泥页岩力学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邹杰;煤系泥页岩力—化耦合特性及其孔壁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孙变变;利津洼陷沙三-沙四段泥页岩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孙怡;罗家地区泥页岩层封堵型钻井液体系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王剑;泥页岩的水化稳定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6 覃园圆;泥页岩水化对井壁稳定性影响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7 孔德虎;泥页岩水化对井壁稳定的影响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8 折海成;基于损伤力学理论的泥页岩井壁稳定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9 陈秀荣;泥页岩井壁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10 文凯民;泥页岩水化对井壁稳定影响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41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4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