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1日新疆新源5.0级地震发震构造及房屋震害特点
本文关键词:2016年2月11日新疆新源5.0级地震发震构造及房屋震害特点
【摘要】:2016年2月11日新疆新源县发生M_S5.0地震,极震区烈度为Ⅵ度。综合现场调查及地震等震线分布情况,初步判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对灾区乡镇的房屋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土木结构房屋未进行过抗震设计,在本次地震中破坏较为严重;部分砖木结构房屋地基未按照规范施工,在震动荷载作用下出现不均匀沉降,致使房屋墙体被拉裂、倾斜。数月前灾区发生过强降雨、冻融灾害,加之多次地震灾害叠加,造成本次地震房屋破坏率高、房屋破坏程度重。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关键词】: 新源.级地震 发震构造 震害特点 房屋破坏
【基金】:新疆地震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01513) 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青年重点任务(CEA_EDEM-2015) 我国重点监视防御区“北轮台断裂1:5万填图”项目
【分类号】:P315.2;P315.9
【正文快照】: 0引言2016年2月11日21:10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发生MS5.0地震,震中位置(43.55°N,82.55°E),震源深度8km,距离巩留县城26km、尼勒克县城27km、新源县城59km,地震发生时伊犁州震感强烈。地震造成震区房屋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村镇中的土木结构房屋损坏最为严重。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于甘孜6.0级地震控震和发震构造讨论(摘编)[J];四川地震;1983年01期
2 林锦华,游良斌;福州南郊3.5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J];福建地震;1999年03期
3 史志刚;雷中生;袁道阳;刘兴旺;;1306年宁夏固原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04期
4 史志刚;袁道阳;李廷栋;耿树方;雷中生;刘兴旺;何文贵;金卿;;公元600年秦陇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J];科技导报;2013年12期
5 王华林;;公元前70年诸城——昌乐地震发震构造的初步研究[J];地震学刊;1990年03期
6 秦保燕,刘武英;发震构造类型与震型预测[J];西北地震学报;1992年01期
7 李传友,汪一鹏,张良怀,李志田,李春风;吉林省松原地区1119年6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J];中国地震;1999年03期
8 万波;岫岩-海城5.6级地震地震地质背景及其发震构造[J];东北地震研究;2000年02期
9 钟贻军,任镇寰;1969年阳江6.4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年04期
10 雷中生;袁道阳;葛伟鹏;何文贵;刘兴旺;;734年天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J];地震地质;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镇寰;钟贻军;;1969年阳江6.4级地震发震构造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环文林;时振梁;张晓东;;1604年泉州海外7(1/2)级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3 刘白云;袁道阳;邵延秀;张波;牛延平;;1654年天水南8.0级地震发震构造和发震机制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石伟;张立忱;张永刚;张天雷;刘长生;;2009年黑龙江安达4.5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发震构造[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张裕明;;关于弥散地震问题[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荣代潞;李亚荣;;玉门5.9级地震序列精确定位和发震构造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相宁;;谈印尼9级、8.7级与中国8.1级发震构造体系[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时若;;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发震构造的厘定条件及力学机理探讨[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9 魏柏林;;发震构造的一种新型式——转换破裂型[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10 孙岩;;江苏溧阳地震的发震构造[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晓明;发震构造位于映秀断裂带[N];四川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长虹;2003年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破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章龙胜;信宜—廉江断裂带西南段断裂活动性及其发震构造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6年
2 沈得秀;华南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别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年
3 王健;林甸地震发震构造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冷崴;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的综合判定[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刘白云;甘东南地区两次8级历史疑难地震发震构造与发震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2年
,本文编号:1044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4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