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铜川新区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7-10-17 02:07

  本文关键词:铜川新区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构造稳定性 地震危险性 地震地质灾害 构造稳定性分区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口与建筑密度与日俱增,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不断兴建,地震与地质灾害风险呈增高趋势。由于地震与构造对区域稳定性控制作用非常明显,这就使得在城市新区建设初期和规划中考虑区域的构造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铜川新区是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重点建设区域,地处渭河盆地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也是我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分界地带。研究铜川新区及邻区构造稳定性及其地震危险性,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及应对措施具重要意义。本文以铜川新区为研究区,通过收集、分析研究区区域、近场地震地质资料及地震活动数据,评价其地震构造、地震活动特征;划分潜在震源,建立地震动衰减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结合研究区野外调查与实际勘测资料,计算地面峰值加速度并对地震地质灾害作出了评价;以地面峰值加速度、地震地质灾害、岩土体介质特征等结果为评价因子,利用ARCGIS平台对研究区构造稳定性进行综合分区,编制铜川新区区域构造稳定性分区图,可为城市建设规划提供技术支持。铜川新区大部分属构造次稳定区,南部为较不稳定区。
【关键词】:区域构造稳定性 地震危险性 地震地质灾害 构造稳定性分区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0
  • 1.2 构造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0-12
  • 1.2.1 构造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10-11
  • 1.2.2 构造稳定性评价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11-12
  • 1.2.3 铜川新区构造稳定性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2
  • 1.3 主要研究内容12-13
  • 1.4 研究技术路线13-15
  • 第二章 区域地震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性15-33
  • 2.1 区域地形地貌15
  • 2.2 区域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特征15-17
  • 2.3 区域新构造运动17-18
  • 2.4 区域主要活动断裂特征18-23
  • 2.5 区域现代地壳活动特征23-27
  • 2.5.1 区域布格重力特征23-24
  • 2.5.2 区域地壳厚度分布特征24-25
  • 2.5.3 区域地壳形变特征25-27
  • 2.6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27-32
  • 2.6.1 区域地震时空分布特征27-29
  • 2.6.2 区域涉及的地震统计区及其地震活动性特征29-32
  • 2.7 小结32-33
  • 第三章 近场区地震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性33-39
  • 3.1 近场区构造特征33-37
  • 3.1.1 地震构造基本特征33
  • 3.1.2 近场区新构造运动33-34
  • 3.1.3 近场区主要活动断裂34-37
  • 3.2 近场区地震活动特征37-38
  • 3.3 小结38-39
  • 第四章 研究区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39-51
  • 4.1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述39-42
  • 4.1.1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基本步骤39
  • 4.1.2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原理:39-42
  • 4.2 研究区地震危险性分析42-50
  • 4.2.1 潜在震源区及其参数42-45
  • 4.2.2 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数45-46
  • 4.2.3 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选择46-47
  • 4.2.4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47-50
  • 4.3 小结50-51
  • 第五章 研究区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及地震地质灾害51-63
  • 5.1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51-53
  • 5.1.1 研究区岩土体类型51-52
  • 5.1.2 研究区剪切波速试验52-53
  • 5.2 研究区岩土体介质稳定性53-56
  • 5.2.1 地基承载力特征53-54
  • 5.2.2 岩土体压缩性特征54-56
  • 5.3 研究区地表稳定性56-58
  • 5.3.1 地面沉降56
  • 5.3.2 黄土湿陷性特征56-58
  • 5.4 研究区场地地震动参数58-59
  • 5.5 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59-62
  • 5.5.1 黄土震陷概述59-61
  • 5.5.2 研究区黄土震陷评价61-62
  • 5.6 小结62-63
  • 第六章 研究区构造稳定性综合评价与分区研究63-72
  • 6.1 综合评价的内容63
  • 6.2 评价原则及方法63-65
  • 6.2.1 评价原则63-64
  • 6.2.2 评价方法64-65
  • 6.3 评价单元划分65
  • 6.4 评价指标体系65-70
  • 6.4.1 评价指标获取及赋值65-66
  • 6.4.2 评价指标量化66-69
  • 6.4.3 评价指标权重69-70
  • 6.5 评价结果70-72
  • 结论与建议72-73
  • 结论72
  • 建议72-73
  • 参考文献73-7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6-77
  • 致谢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艳;董颖;冯希杰;李亚哲;彭建兵;;1556年陕西关中华县特大地震地质灾害遗迹发育特征[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2期

2 许冲;徐锡伟;吴熙彦;戴福初;姚鑫;姚琪;;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详细编目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1期

3 秦姗兰;王庆良;季灵运;李煜航;;利用水准资料研究西秦岭地区的垂直形变[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2年02期

4 邓龙胜;范文;;随机地震荷载作用下黄土震陷的影响因素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5 董斌;陈立平;钱国英;;基于遥感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模型综合评价森林资源生态适宜性[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3期

6 谭成轩;孙叶;吴树仁;韩金良;吴芳;孙炜峰;;“5.12”汶川M_S8.0大地震后关于我国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思考[J];地质力学学报;2009年02期

7 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4期

8 聂洪峰,祁生文,孙进忠,刁淑娟;重庆市区域稳定性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J];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04期

9 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杨晓平,闵伟,楚全芝;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2年12期

10 胡海涛,,殷跃平;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安全岛”理论及方法[J];地学前缘;1996年01期



本文编号:1046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46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0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