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胶东东部鹊山变质核杂岩结构、演化及区域构造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18 17:18

  本文关键词:胶东东部鹊山变质核杂岩结构、演化及区域构造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胶东东部 鹊山变质核杂岩 拆离断层带 递进剥露 华北克拉通


【摘要】:晚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经历了剧烈的减薄,变质核杂岩的发育是地壳层次上的一种重要表现型式。位于胶东半岛东部地区的鹊山变质核杂岩是该时期地壳伸展的一个重要实例。鹊山变质核杂岩具有典型变质核杂岩构造的三层结构,其中,上盘为弱变形的下元古界荆山群地层及半地堑盆地,下盘主要由胶东群深变质杂岩组成,并有晚中生代花岗质岩体(鹊山岩体和院格庄岩体)侵入,二者之间被一条主拆离断层带所分隔。一系列NNE走向的脆性断裂,使得变质核杂岩被肢解和改造。中部拆离断层带的岩石组成、几何学、运动学、宏观和显微构造以及石英EBSD组构分析,显示其经历了从角闪岩相-绿片岩相-地壳表层次的变形变质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在NNW-SSE(285°-105°)向伸展作用下,下盘岩石经历了从深部向浅部递进剥露的过程。主拆离断层带典型剖面内构造岩中石英进行有限应变测量和运动学涡度计算结果显示,主拆离断层带由深到浅剥露过程中,整体上剪切类型由纯剪为主转换为单剪为主,同时应变量逐渐增大。基于上盘盆地和下盘侵入岩体年龄讨论分析,推断鹊山变质核杂岩形成时代为135-113Ma。通过分析胶辽地区伸展构造发育特征及形成时代,揭示了胶-辽早白垩世伸展省伸展作用具有两阶段性特点,中-下地壳强烈流动性可能是诱发伸展构造组合形成主导因素。
【关键词】:胶东东部 鹊山变质核杂岩 拆离断层带 递进剥露 华北克拉通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588.3;P5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引言8-19
  • 1.1 变质核杂岩、伸展作用与华北岩石圈减薄10-12
  • 1.2 胶东地区岩石圈伸展减薄研究现状12-14
  • 1.3 鹊山变质核杂岩研究现状14-15
  • 1.4 存在问题15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5-18
  • 1.5.1 鹊山变质核杂岩组成与结构16-17
  • 1.5.2 鹊山变质核杂岩主拆离断层带形成机制17
  • 1.5.3 鹊山变质核杂岩形成与演化17-18
  • 1.6 完成实物工作量18-19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19-26
  • 2.1 区域构造背景19-21
  • 2.2 区域地层21-24
  • 2.2.1 前寒武纪地层21-23
  • 2.2.2 中新生代地层23-24
  • 2.3 区域岩浆岩24
  • 2.4 区域构造24-26
  • 第3章 鹊山变质核杂岩:组成与结构26-48
  • 3.1 上盘28-33
  • 3.1.1 上盘半地堑盆地28-30
  • 3.1.2 上盘荆山群30-33
  • 3.2 主拆离断层带33-42
  • 3.2.1 几何学34-37
  • 3.2.2 构造岩变形特征37-42
  • 3.2.3 运动学42
  • 3.3 下盘42-46
  • 3.3.1 胶东群深变质杂岩42-44
  • 3.3.2 中生代侵入岩体44-46
  • 3.4 改造性构造46-48
  • 第4章 主带拆离断层带温压环境48-59
  • 4.1 实验原理48-51
  • 4.2 实验方法51
  • 4.3 实验结果51-59
  • 第5章 拆离断层带应变及剪切作用类型59-67
  • 5.1 有限应变测量59-61
  • 5.2 运动学涡度计算61-64
  • 5.3 应变和运动学涡度对拆离断层带形成机制的揭示64-67
  • 第6章 构造与岩浆作用关系67-75
  • 6.1 伸展构造与岩浆活动时间关系判别准则67-70
  • 6.1.1 构造前鹊山岩体69
  • 6.1.2 同构造院格庄岩体69-70
  • 6.2 年代学样品分析70-75
  • 6.2.1 年代学测试方法71-72
  • 6.2.2 测试结果72-75
  • 第7章 讨论75-84
  • 7.1 鹊山变质核杂岩形成的年代学75-76
  • 7.2 鹊山变质核杂岩形成与演化76-79
  • 7.3 区域构造意义79-81
  • 7.4 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与减薄机制讨论81-84
  • 第8章 结论84-86
  • 致谢86-87
  • 参考文献87-94
  • 附录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志龙;西藏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的发现及其遥感影像特征[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2 崔学军,曾佐勋;庐山变质核杂岩成因的新认识[J];地质科技情报;2002年03期

3 刘德民;西藏定结地区变质核杂岩研究[J];地质找矿论丛;2003年01期

4 刘德民;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J];现代地质;2003年02期

5 楼法生,舒良树,王德滋;变质核杂岩研究进展[J];高校地质学报;2005年01期

6 隋志龙;杨巍然;李德威;黄春霞;刘德民;;藏南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带三层结构的影像证据及意义[J];地学前缘;2006年04期

7 刘俊来;关会梅;纪沫;曹淑云;胡玲;;辽南变质核杂岩的结构与演化[J];地质学报;2006年08期

8 范小林;陆永德;;安徽洪镇变质核杂岩及其两侧盆地[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3期

9 訾小妮;;变质核杂岩的定义、基本特征概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0期

10 李德威;变质核杂岩概要[J];地质科技情报;198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裴先治;李佐臣;丁仨平;刘会彬;张国伟;王全伟;;扬子地块西北缘轿子顶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刘俊来;G. Davis;胡玲;关会梅;纪沫;;辽南变质核杂岩-岩石圈板块旋转的产物[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冀文斌;林伟;石永红;王清晨;褚杨;;大别山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的结构与演化[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冀文斌;林伟;石永红;王清晨;褚杨;;大别山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的结构与演化[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志光;;豫西熊耳山变质核杂岩控矿作用研究[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6 刘玉平;李朝阳;叶霖;皮道会;郭利果;;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赵海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开岭地区变质核杂岩特征[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刘玉平;徐伟;廖震;叶霖;郭利果;李朝阳;;老君山变质核杂岩隆升的热历史解析与动力学机制探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关会梅;辽南—万福变质核杂岩及其区域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2 李刚;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及其区域地质意义[D];吉林大学;2013年

3 李建波;华北克拉通北缘变质核杂岩韧性拆离带的应变、运动学涡度分析与韧性减薄量[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夏增明;胶东东部鹊山变质核杂岩结构、演化及区域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李弘珂;辽南变质核杂岩波瓦状拆离断层的形成机制研究及其模拟实验[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纪沫;辽南变质核杂岩晚中生代构造岩浆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郭利果;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李佐臣;扬子地块西北缘轿子顶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2006年

6 杜建军;辽西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7 尹国庆;医巫闾山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及其形成过程的有限元模拟[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建放;青海巴颜喀拉山扎日加变质核杂岩构造变形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李天斌;亚干变质核杂岩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本文编号:1056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56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6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