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沁南东地区煤层气“甜点区”综合评价
本文关键词:沁水盆地沁南东地区煤层气“甜点区”综合评价
【摘要】:以吸附气为主要赋存形式的煤层气,属于典型的非常规油气,具有很高的工业价值。正因为如此,煤层气“甜点区”预测对于我国未来油气与矿产等能源工业的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一般的煤层气“甜点区”预测中,主要从煤层的构造演化史、煤层岩芯的矿物成分、热演化程度、煤层埋深、吨煤含气量、地质条件、资源量等方面进行评估,主要以地质分析为主。本文在近几年兴起的利用地震资料预测煤层气含气量、煤层埋深及厚度的背景下,利用多种地震属性方法对煤层的构造断裂、陷落柱、埋深与厚度、含气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分析和讨论各种方法的解释结果,通过多要素综合分析,各方法取长补短,并综合考虑煤层的构造特征、煤岩岩性、煤层气的资源特征、开采性能等因素对沁水盆地沁南东区域煤层气“甜点区”进行预测。首先,论文着重针对沁水盆地沁南东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地质构造特征、地层特征、煤岩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确定了沁南东区域断层和陷落柱发育,断层以北北东向的走滑断层为主,还有少许近南北向的断层;陷落柱分布呈北东向条带状,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此外还确定了煤层埋深适中、煤质较好、厚度较大、热演化程度合适、含气量高、割理发育、“出气”量大等先决条件,为煤层气“甜点区”预测的可行性奠定了地质基础。其次,为达到精确确定沁南东区域内断层构造和陷落柱的特征,论文使用了当前两种热门属性:相干属性和曲率属性。分别介绍了相干属性和曲率属性的方法原理,并通过不同的时间孔径和空间孔径的与C1、C2、C3算法的组合,分析比较所得的相干属性结果的优缺点,优选出C3算法的50ms、9点组合计算结果为沁南东区域相干属性解释结果,通过对曲率属性方法原理的研究分析,利用曲率与地质体产状的关系,获得了沁南东区域曲率属性解释结果。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两者属性的解释结果,取长补短,最终确定了沁南东区域3#、15#煤层断层和陷落柱的构造特征,明确了断裂的走向、发育位置;陷落柱的空间分布,为煤层气“甜点区”预测指明了方向。第三,为达到准确预测煤层厚度的目的,论文引入了稀疏脉冲反演,分别从稀疏脉冲反演原理、反演的处理环节以及反演流程,如井曲线的处理、子波提取、波阻抗模型的建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文中采用24口井5条连井线进行稀疏脉冲反演,并通过反复修正、完善,再结合钻井岩性特征及分布情况得到了3#煤层反演结果。通过与测井中3#煤层实际厚度与预测厚度对比分析,两者的绝对误差基本小于0.4m,从而验证稀疏脉冲反演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最后,论文利用均方根振幅属性预测煤层厚度并进一步预测出沁水盆地沁南东区域煤层气“甜点区”,并预测3#煤层西部含气高于东部和中部,强振幅区或厚煤层区为煤层气富集区,西北部最高,南部较高,根据讨论分析表明沁南东区域振幅强弱与井的含气性吻合较好,符合工艺标准。
【关键词】:沁南东地区 煤层气 甜点区 综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2
- 1.1 选题意义和依据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第2章 沁水盆地煤层气地质背景12-19
- 2.1 沁水盆地地质构造背景12-14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14-19
- 2.2.1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16-17
- 2.2.2 研究区地层特征17-18
- 2.2.3 研究区含煤层系特征18-19
- 第3章 断层构造及陷落柱解释19-39
- 3.1 相干属性方法原理19-24
- 3.1.1 第一代相关算法20-21
- 3.1.2 第二代相关算法21-22
- 3.1.3 第三代相干算法22-24
- 3.2 相干属性计算流程24-26
- 3.2.1 孔径的选取24-26
- 3.2.2 相干属性解释的局限性26
- 3.3 相干属性方法解释结果26-29
- 3.4 曲率属性方法原理29-34
- 3.4.1 曲率属性的定义与原理29-32
- 3.4.2 曲率属性的分类32-33
- 3.4.3 曲率的地质含义33-34
- 3.5 曲率属性方法解释结果34-36
- 3.6 断层、陷落柱构造解释36-39
- 第4章 煤层厚度预测39-50
- 4.1 稀疏脉冲反演39-41
- 4.1.1 稀疏脉冲反演原理39-40
- 4.1.2 稀疏脉冲反演的主要步骤40-41
- 4.1.3 优缺点41
- 4.2 稀疏脉冲反演流程41-45
- 4.2.1 测井资料的处理42
- 4.2.2 地震子波的提取42-43
- 4.2.3 合成记录的制作与层位标定43-44
- 4.2.4 波阻抗模型的建立44-45
- 4.3 煤层厚度预测45-50
- 第5章 煤层气“甜点区”预测50-53
- 5.1 振幅属性正演模拟50-51
- 5.2 煤层含气性预测51-53
- 结论53-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9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陆武,孙茂远,胡爱梅,潘军;适合中国煤层气藏特点的开发技术[J];石油学报;2002年04期
2 朱志敏;杨春;沈冰;崔洪庆;;煤层气及煤层气系统的概念和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6期
3 才思斯;许浩;汤达祯;赵俊龙;彭己君;孟金落;于明杰;;水力封堵型煤层气藏类型及地质意义[J];中国煤层气;2011年02期
4 张文昭;煤层气──我国未经开发的能源[J];特种油气藏;1996年03期
5 查尔斯 R·纳尔逊,蓝晓梅;煤层气藏储量分析方法的评价[J];中国煤层气;1999年01期
6 王生维,段连秀,张明,陈钟惠;煤层气藏分析的参数与流程[J];地球科学;2000年06期
7 饶孟余,冯三利;煤、气一体化开采煤层气方法的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2年01期
8 欧成华,李士伦,杜建芬,邓奎;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孙斌,王宪花,陈彩虹,张继东;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分布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10 麻翠杰,郭大浩,邓英尔,黄润秋,刘慈群;致密煤层气运移的数值模拟[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龙;;煤层气参数测试及其意义[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2 刘炎昊;张苗;刘传喜;;河南省煤层气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前景评价[A];瓦斯地质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3 张文忠;周尚忠;孟尚志;赵军;莫日和;;山西省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潘一山;唐巨鹏;李成全;石强;;煤层气渗流的核磁共振成像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赵靖舟;时保宏;;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及其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陈振宏;王一兵;张亚蒲;王宪花;杨焦生;;煤层气藏储层研究的新方法[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孟艳军;汤达祯;许浩;曲英杰;张文忠;刘一楠;;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理论的建立与应用[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张百忍;;郑庄区块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开发前景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亚蒲;杨正明;鲜保安;;煤层气开采发展趋势及其增产技术[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10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启孝;商业开发为煤层气建设提速[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马军;压裂技术成功应用于煤层气开采[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孙利民;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N];科技日报;2009年
4 记者 宋时飞;首条跨省煤层气输送管道项目批准建设[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程宇婕;十年再造一个“煤层气大庆”[N];中国能源报;2011年
6 潘伟尔;煤层气开发利用为何难成“气候”?[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7 通讯员 黄延兵;渤海钻四首口煤层气藏评价井交井[N];中国石油报;2009年
8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莲莲;“西气东输”工程 山西搭乘西部大开发快车的站台[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9 张怀发邋马军;煤层气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巧然;“煤海穿针”让低渗煤层“扬眉吐气”[N];中国石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燕燕;煤系多层叠置含水系统及煤层气合排水源判识[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周s,
本文编号:1057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5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