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青藏高原东缘龙日坝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21 10:37

  本文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龙日坝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龙日坝断裂带 南段 龙门山断裂 青藏高原东缘 丹巴背斜


【摘要】:因缺少详细的地质调查,关于龙日坝断裂带南段是否具有强烈的晚第四纪活动及其在青藏高原东缘应变分配中承担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结果表明龙日坝断裂带南段仅东南支存在晚第四纪活动,全长约50km,总体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逆断分量,全新世以来右旋平均走滑速率约为0.6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4mm/a。龙日坝断裂带南段活动强度较中段明显偏弱,但具备发生M_W7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在距今约800年以来曾发生过地表破裂型事件。结合重定位地震结果来看,龙日坝断裂带西侧和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跃,之间的丹巴地区可能主要表现为褶皱变形而地震活动微弱。青藏高原东缘之下的滑脱面自川西高原到四川盆地从约15km逐渐变深至20km左右,而又变浅,约为10km,这种滑脱面的深度变化可能是龙门山隆升和孕震的驱动机制。这项研究有助于川西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东缘的应变分配和隆升机制。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龙日坝断裂带 南段 龙门山断裂 青藏高原东缘 丹巴背斜
【基金】:地震行业专项(201408023)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102134、41572193)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ZDJ2014-10)共同资助
【分类号】:P315.2
【正文快照】: 引言青藏高原周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机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其中青藏高原东缘作为高原周缘地形起伏最大的梯度带,自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之后,其变形机制成为刚性块模型和连续变形两种模式争论的焦点。随后提出的中下地壳流模式认为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导致了幵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立华;吴建平;王未来;吕作勇;王长在;杨婷;蔡妍;;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J];科学通报;2013年20期

2 杜方;闻学泽;张培震;王庆良;;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震间形变[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3 ;Active Faulting Pattern,Present-day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Block Kinematics in the East Tibetan Plateau[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9年04期

4 张培震;闻学泽;徐锡伟;甘卫军;王敏;沈正康;王庆良;黄媛;郑勇;李小军;张竹琪;马胜利;冉勇康;刘启元;丁志峰;吴建平;;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J];科学通报;2009年07期

5 雷建设;赵大鹏;苏金蓉;张光伟;李凤;;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结构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6 王绪本;朱迎堂;赵锡奎;余年;李坤;高树全;胡清龙;;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逆冲构造深部电性结构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7 滕吉文;白登海;杨辉;闫雅芬;张洪双;张永谦;阮小敏;;2008汶川M_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8 徐锡伟;闻学泽;陈桂华;于贵华;;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5期

9 Alexander L.DENSMORE;Michael A.ELLIS;;Active Tectonics of the Longmen Shan Region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7年04期

10 潘保田,高红山,李炳元,李吉均;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J];第四纪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佳欣;洪启宇;郑需要;;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研究[J];地震学报;2017年02期

2 岳彩亚;党亚民;杨强;韩雪丽;;汶川8级大地震对川滇菱形区域内次级块体的运动影响分析[J];测绘通报;2017年01期

3 王立凤;赵国泽;陈小斌;汤吉;蔡军涛;詹艳;韩冰;程远志;赵凌强;肖骑彬;;芦山M_S7.0地震余震期间大地电磁视电阻率变化[J];地震学报;2017年01期

4 张岳桥;李海龙;;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J];中国地质;2016年06期

5 岳彩亚;党亚民;杨强;李超;;汶川地震前后川滇地区主要断裂活动趋势分析[J];测绘科学;2016年12期

6 郭怀军;杨利荣;朱小辉;朱涛;岳乐平;吴鸿天;邹宁;;祁连山地区河流阶地与第四纪构造隆升[J];地质通报;2016年12期

7 李建军;张军龙;郭玉涛;;晚更新世以来若尔盖盆地的地层划分及构造-气候意义[J];地震地质;2016年04期

8 吴微微;苏金蓉;魏娅玲;吴朋;李俊;孙玮;;四川地区介质衰减、场地响应与震级测定的讨论[J];地震地质;2016年04期

9 李昌珑;徐伟进;吴健;高孟潭;;使用新模型的巴颜喀拉块体东部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年06期

10 何建军;任俊杰;丁锐;徐锡伟;赵俊香;胡幸平;;青藏高原东缘龙日坝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及其构造意义[J];震灾防御技术;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易桂喜;张致伟;官致君;阮祥;龙锋;杜方;;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介绍[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4期

2 张勇;许力生;陈运泰;;芦山4.20地震破裂过程及其致灾特征初步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4期

3 陶玮;胡才博;万永革;沈正康;王康;;铲形逆冲断层地震破裂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汶川地震研究中的启示[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5期

4 房立华;吴建平;张天中;黄静;王长在;杨婷;;2011年云南盈江M_S5.8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J];地震学报;2011年02期

5 陈翰林;赵翠萍;修济刚;陈章立;;龙滩水库地震精定位及活动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8期

6 郑秀芬;欧阳飚;张东宁;姚志祥;梁建宏;郑洁;;“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建设及其对汶川大地震研究的数据支撑[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5期

7 郑勇;马宏生;吕坚;倪四道;李迎春;韦生吉;;汶川地震强余震(M_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4期

8 张培震;闻学泽;徐锡伟;甘卫军;王敏;沈正康;王庆良;黄媛;郑勇;李小军;张竹琪;马胜利;冉勇康;刘启元;丁志峰;吴建平;;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J];科学通报;2009年07期

9 刘树文;杨恺;李秋根;王宗起;闫全人;;新元古代宝兴杂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对扬子西缘构造环境的制约[J];地学前缘;2009年02期

10 吴建平;黄媛;张天中;明跃红;房立华;;汶川M_s8.0级地震余震分布及周边区域P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学林;杨建美;王文敏;;青藏高原东缘常见40种禾本科植物种子大小变异研究[J];植物研究;2011年01期

2 文星跃;黄成敏;;青藏高原东缘黄土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11年02期

3 范桃园;孙玉军;吴中海;;青藏高原东缘旋转变形机制的数值模拟[J];地质通报;2014年04期

4 崔现亮;罗娅婷;毕廷菊;姜宏钟;罗银玲;;储藏和萌发温度对青藏高原东缘12种灌木种子萌发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4年01期

5 刘琳;吴彦;孙庚;吴宁;张林;徐俊俊;;季节性雪被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2种优势植物碳、氮积累和分配的影响[J];植物研究;2011年04期

6 刘文;刘坤;张春辉;杜国祯;;种子萌发的积温效应——以青藏高原东缘的12种菊科植物为例[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07期

7 巩红冬;;青藏高原东缘十字花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6期

8 文星跃;唐亚;黄成敏;贡波索郎;;青藏高原东缘风成黄土的多源性——以九寨沟黄土为例[J];山地学报;2014年05期

9 吕志鹏;伍吉仓;孟国杰;乔学军;徐克科;;青藏高原东缘地应变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年01期

10 王录仓,石培基;青藏高原东缘民族区域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花茜;梁春涛;苏金蓉;;青藏高原东缘及邻区噪声层析成像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4: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的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研究论文集[C];2014年

2 谌刚;严春杰;朱小燕;韩利雄;;青藏高原东缘石英砂表面结构特征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海丰;朱介寿;顾勤平;;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被动源地震剖面及台阵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志中;乔彦松;王书兵;王燕;徐刚;李朝柱;傅建利;姚海涛;陈永生;宋立峰;王敏;李名则;蒋复初;;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调查的新进展[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5 孙长青;;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各向异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乐天;金胜;魏文博;叶高峰;景建恩;董浩;张帆;谢成良;王辉;李波;;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7 孙长青;陈峗;高尔根;;青藏高原东缘强烈盆山相互作用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探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 寰;在高原深处放歌[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黄寰;用青春欢唱地质之歌[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齐威;青藏高原东缘种子大小的分布、变异和进化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陈学林;青藏高原东缘种子大小变异的进化生态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范莉苹;青藏高原东缘壳幔速度结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4 李奇;青藏高原东缘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冰;基于GPS观测的青藏高原东缘应力应变场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蒲小剑;青藏高原东缘草甸区典型家庭牧场草畜平衡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3 董周宾;韧性流变层变形机制:青藏高原东缘浅层地壳加厚的砂箱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4 吕俊平;青藏高原东缘43种石竹目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高丽楠;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光合作用日变化的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6 宋卓沁;青藏高原东缘典型河流地貌及其活动构造指示[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4年

7 杨霞;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植物有性传播体大小变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江晓涛;被动源地震观测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梁艳;青藏高原东缘龙胆属植物繁殖分配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晨阳;青藏高原东缘唇形科和十字花科植物种子萌发的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72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072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1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