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安徽宣城红土微生物GDGTs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26 19:29

  本文关键词:安徽宣城红土微生物GDGTs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红土 GDGTs 古气候 古环境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已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如何利用气候环境变化的规律,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趋势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已成为科家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代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着手点主要是对地质历史时期古气候环境的变化研究。中国南方更新世红土是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非常重要的载体,挖掘其蕴含的古气候信息对于我国第四纪陆地古气候环境重建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实现我国在第四纪古气候环境重建中的南北对照,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纹红土作为地质历史时期活跃的生物-气候作用下的产物,受淋滤作用影响较大,致使传统的高等植物类脂物的研究在此处受到限制。然而来源于微生物的类脂物,一般相对沉积在土壤内部,很容易得以保存;同时微生物的代谢和繁殖速度都相对较快,其类脂物生物结构和组成都能够在分子级别上非常灵敏的响应外界温度等气候环境因子的变化。目前微生物GDGTs已逐渐的成为古气候环境重建中的重要指标。如何运用红土微生物类脂物来重建南方红土中的古气候环境,进一步挖掘和明确其在南方红土中的古气候意义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对于南方红土的研究主要有广西百色、浙江长兴、江西九江、安徽宣城四个剖面。论文选取了处于气候变化敏感地带、已有很好年代学基础的宣城陈山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系统的样品采集,利用改善后的碱式水解法来提取红土微生物类脂分子,以其中的微生物类脂物GDGTs为研究载体,首次运用LC-MS对宣城红土样品进行检测,并通过借用在全球土壤调查中得出的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宣城红土中蕴含了丰富的古气候环境信息,分析了各气候指标在宣城红土中的适用性。宣城红土剖面GDGTs分布特征显示:(1)剖面中上部现代土壤的GDGTs含量高于下部古土壤的GDGTs含量,其中细菌bGDGTs的含量明显高于古菌iGDGTs的含量,古菌iGDGTs主要以GDGT-Ⅳ、GDGT-Ⅴ为主,细菌bGDGTs主要以GDGT-Ⅰ为主;(2)从MBT与CBT随剖面的变化曲线上可以明显发现:剖面下部的各个指标之间呈现旋回性的波动趋势、而剖面上部相对比较稳定,表明形成初期气候环境比较动荡,而后期成土环境相对稳定;(3)在剖面上通过将土壤实测pH与公式计算所得土壤pH对比发现,实测pH呈酸性,而公式计算所得pH多浮动于7.0-8.0呈中到弱碱性,但是在表层的现代土壤中二者pH值均呈酸性,故推测该剖面最初沉积时呈弱碱性,但后期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逐渐的呈现酸性。由于该处为风成沉积,因此进一步推测:其物源主要来源于北方干旱区或者来源于长江中下游的干涸河滩沉积;(4)通过将BIT指标与Ri/b指标及石笋氧同位素的变化曲线分析发现,BIT指标与Ri/b指标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并推测:宣城地区在130 ka BP年左右气候极为干旱。结果表明,红土中微生物类脂物GDGTs能够定量、高分辨率地重建南方红土中的古气候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红土 GDGTs 古气候 古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3;P532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4
  • 第一章 绪论14-26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4-18
  • 1.1.1 选题背景14-17
  • 1.1.2 选题意义17-18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8-23
  • 1.2.1 红土的研究现状18-20
  • 1.2.2 红土的环境变化研究20-21
  • 1.2.3 微生物类脂物的研究现状21-23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3-26
  • 1.3.1 研究内容23-24
  • 1.3.2 技术路线24
  • 1.3.3 论文结构体系24-26
  • 第二章 GDGTs化合物的指标体系在环境载体中的应用26-33
  • 2.1 GDGTs化合物的指标体系26-28
  • 2.1.1 古菌iGDGTs指标26-27
  • 2.1.2 细菌bGDGTs指标27-28
  • 2.2 GDGTs在重建古气候环境中的应用28-31
  • 2.2.1 海相沉积物中的应用28-29
  • 2.2.2 湖相沉积物中的应用29
  • 2.2.3 泥炭中的应用29-30
  • 2.2.4 土壤中的应用30-31
  • 2.2.5 石笋中的应用31
  • 2.3 GDGTs在重建古气候环境中存在的问题31-33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33-37
  • 3.1 研究区地理概况33-35
  • 3.1.1 地理位置33
  • 3.1.2 地形地貌33-34
  • 3.1.3 水文状况34
  • 3.1.4 气候特点34-35
  • 3.2 区域地质概述35
  • 3.3 剖面地层年代35-37
  • 第四章 材料与研究方法37-40
  • 4.1 样品采集37
  • 4.2 样品的处理37-39
  • 4.3 分析测试39-40
  • 4.3.1 GDGTs测试39
  • 4.3.2 土壤pH测定39-40
  • 第五章 宣城红土GDGTs分布特征40-47
  • 5.1 GDGTs化合物的分布40-42
  • 5.2 古菌iGDGTs的分布特征42-44
  • 5.3 细菌bGDGTs的分布特征44-47
  • 第六章 宣城红土GDGTs的古环境意义47-56
  • 6.1 土壤GDGTs的古温度代用指标47-51
  • 6.1.1 MBT、CBT指标47-50
  • 6.1.2 土壤pH指标50-51
  • 6.2 土壤GDGTs的古水文代用指标51-54
  • 6.2.1 BIT指标51-53
  • 6.2.2 干旱化指标R_(i/b)53-54
  • 6.3 部分气候指标间的相互关系54-56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56-59
  • 7.1 结论56-57
  • 7.2 展望57-59
  • 致谢59-61
  • 参考文献61-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刚;李双应;;晚古生代全球古气候特征及其研究方法[J];安徽地质;2006年04期

2 韩有松,孟广兰,王少青,宋怀龙;中国东部沿海第四纪古环境的探讨——Ⅱ.关于中国东部沿海晚更新世晚期古气候环境的讨论[J];海洋科学;1989年01期

3 何培元;中国第四纪古气候环境的重建[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2年00期

4 李永乐,郑西来,林国庆;河南省黄河流域黄土的发育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张彭熹,张保珍;柴达木地区近三百万年来古气候环境演化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1年03期

6 沈吉,刘兴起,R.Matsumoto,王苏民,羊向东;晚冰期以来青海湖沉积物多指标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演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年06期

7 郑国璋;岳乐平;何军锋;王建新;张玉玲;;疏勒河下游安西古沼泽全新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6年05期

8 李洪涛;宋之光;邹艳荣;王成善;季强;;冀北—辽西早白垩世沉积有机质特征与古气候环境演变[J];地质学报;2008年01期

9 白凤龙;兰州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8年04期

10 刘嘉麒;伍婧;储国强;刘强;旺罗;Patrick Rioual;刘嘉丽;游海涛;;玛珥湖古气候环境研究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何培元;;中国第四纪古气候环境的重建[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5)[C];1992年

2 阎存凤;赵应成;袁剑英;魏郑铁;郑云涛;吴良宇;;西北地区石炭——二叠纪古气候特征[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3 张年学;;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古气候环境对滑坡发育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4 刘强;刘嘉麒;顾兆炎;储国强;吕厚远;陈晓雨;游海涛;JensMingram;GeorgSchettler;J銉rgFWNegendank;;东北和华南两个玛珥湖末次冰期以来的全岩有机碳同位素记录及古气候环境意义[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杨长秀;巴燕;刘振宏;;平顶山地区新近纪和第四纪古地理及古气候演化[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6 陈涛;王欢;张祖青;王河锦;;粘土矿物对古气候指示作用浅析[A];第二届全国环境矿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瑞元;安徽宣城红土微生物GDGTs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白建斌;世界盐湖的研究现状及典型区域古气候环境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奇;淮河源区晚更新世古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卫艳;苏北盆地兴化钻孔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气候环境记录[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金培红;内蒙古固阳茜连脑包早白垩世植物和孢粉及古气候恢复[D];兰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001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001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9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