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应分析技术的煤体结构判别:以沁水盆地安泽区块为例
本文关键词:基于对应分析技术的煤体结构判别:以沁水盆地安泽区块为例
【摘要】:准确预测煤体结构平面与纵向分布规律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安泽区块13口探井88个煤样的6种测井数据进行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由煤芯获得的不同煤体结构的样品点在对应分析获得的因子载荷图中聚类分布(对应分析划分结果与岩芯获得的煤体结构类型吻合度高达97.7%),可据此划分区内其他井的煤体结构类型并预测全区煤体结构分布。预测结果表明:纵向上,原生结构煤发育于煤层的顶底两端,碎粒结构煤发育于煤层中部,碎裂结构煤多发育于原生、碎粒结构煤之间;平面上,北部及南部An12井附近原生煤和碎裂结构煤发育(Ⅰ区),南部An28井与An22井附近和中南部断层F1与F2附近发育碎粒结构煤(Ⅱ区);安泽区块Ⅰ区较南部和中南部Ⅱ区储层条件相对有利。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层气国家工程中心煤储层实验室能源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中国地质图书馆;
【关键词】: 煤体结构 对应分析 测井 安泽区块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72137)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253) 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MQ2014-01)
【分类号】:P618.11
【正文快照】: 煤体结构是煤层受构造作用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煤层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原生结构、碎裂结构、碎粒结构、糜棱结构等多种类型[1]。煤体结构类型是影响煤储层渗透率的重要因素,对煤层气开发有利区优选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安泽区块位于沁水盆地西南部,该区块仍处于勘探开发初级阶段,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鸽;张遂安;张帅;冀敏俊;张慧;;煤层气选区评价的关键性地质条件——煤体结构[J];中国煤炭地质;2012年05期
2 杨陆武,郭德勇;煤体结构在煤与瓦斯突出研究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1996年07期
3 雷崇利;用钻孔煤心鉴别煤层煤体结构及其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02期
4 李辉;李涛;王福忠;;煤体结构类型判断的超声波探测系统研究[J];中州煤炭;2006年05期
5 薛喜成;高雅翠;;淮南煤田煤体结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探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龙王寅,朱文伟,徐静,章云根,曾庆华;利用测井曲线判识煤体结构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1999年03期
7 吴伟;钱程;杨智;汪林;;芦岭煤矿8、10煤层煤体结构成因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12期
8 宋友凯;乌兰井田煤体结构特征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2004年01期
9 郭涛;王运海;;延川南煤层气田2号煤层煤体结构测井评价及控制因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4年03期
10 李学文;;潘一矿煤体结构特征及其在煤和瓦斯突出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吕绍林;;孔测超声波仪预测煤体结构的理论基础[A];瓦斯地质新进展[C];2001年
2 汤友谊;安鸿涛;;适于非接触性探测的煤体结构分类方案[A];瓦斯地质理论与实践——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钟玲文;员争荣;李贵红;晋香兰;;我国主要含煤区煤体结构特征及与渗透性关系的研究[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松;汤达祯;许浩;陶树;蔡佳丽;;不同煤体结构煤储层物性差异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晓玉;姚征;张傲翔;熊先钺;周济;;基于煤层气井测井曲线判识煤体结构类型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保玉;晋城矿区煤体结构及其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坤鹏;阳泉新景煤矿构造煤发育规律及其对瓦斯赋存的控制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何游;韩城地区煤体结构判识方法及分布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3 夏春鹏;不同煤体结构煤萃取后的萃取率和族组成变化规律[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智;宿东矿区8煤和10煤煤体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成因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5 叶凌燕;淮南望峰岗井田C_(13)煤层煤体结构特征及意义[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6 李涛;煤体结构类型的超声波判识理论与方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7 郎伟伟;变形煤的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吸附响应[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13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1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