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甘肃华亭中侏罗世植物群组成及古环境

发布时间:2017-10-31 18:19

  本文关键词:甘肃华亭中侏罗世植物群组成及古环境


  更多相关文章: 甘肃华亭 中侏罗世 植物化石 古气候 古大气CO_2


【摘要】:伴随时代发展,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已引起人类广泛关注。而由植物本身的生理过程所记录的大量古环境信息为研究地史时期的环境变化提供了材料。因此,利用地史时期植物群组成及其特征来探求地史时期植物多样性特征、生态系统的演化,从而认识未来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甘肃华亭延安组植物化石为材料,以其宏观及微观特征为依据共鉴定植物化石27属59种(包括12个未定种及8个相似种)。统计结果显示,华亭植物群以真蕨类(25.4%)、银杏类(40.7%)繁盛,松柏类(17.0%)占一定比例,兼备苏铁类(5.1%)、楔叶类植物(8.5%)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同时考虑植物群组成分子的时代指示及与国内外相似植物群的对比,结果认为甘肃华亭植物群的地质时代为中侏罗世早中期(Aalenian期至Bajocian期)。利用聚类分析法对比分析中国北方中侏罗世研究较为详细的13个植物群,尝试进行中国北方中侏罗世植物区划。结果表明中国北方中侏罗世植物区系可分为两大地理单元:Ⅰ陇东、内蒙古中部、山西、河南、北京;Ⅱ西北-东北两大区域。这一定量结果与该区大地构造背景、气候特性基本吻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而利用分支生物地理学思想尝试分析甘肃华亭植物群、河南义马植物群与兰州窑街植物群地理关系的结果显示甘肃华亭植物群与河南义马植物群在地理关系上较兰州窑街植物群来说更为接近,该结果与聚类分析所得结果一致。对当前植物群的埋藏特征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当前植物化石属于原地或亚原地埋藏,可进行古气候、古生态恢复。在此基础上对植物化石进行形态功能分析(包含对宏观特性及角质层微观特性的分析)并总结描述植物古地理分布特征,推断出华亭中侏罗世的古气候为温暖湿润型气候。依据植物群组成分子的生境分析认为该植物群已具备垂直结构分异。此外,选取银杏类植物以气孔比率法恢复甘肃华亭中侏罗世古大气CO_2浓度结果为1242±60 ppmv。
【关键词】:甘肃华亭 中侏罗世 植物化石 古气候 古大气CO_2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14;P534.5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前言10-13
  • 1.1 研究背景及进展10-11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11
  • 1.3 本文创新点11
  • 1.4 本文工作量11-13
  • 第二章 区域概况13-15
  •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13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13-15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15-18
  • 3.1 研究材料15
  • 3.2 研究方法15-18
  • 3.2.1 叶片角质层制备法15
  • 3.2.2 图像采集及处理15
  • 3.2.3 聚类分析法15-16
  • 3.2.4 分支生物地理学方法16
  • 3.2.5 气孔比率法及相关统计16-18
  • 第四章 植物群概述18-33
  • 4.1 植物化石组合及性质18-21
  • 4.2 植物群的地质时代21-27
  • 4.2.1 植物群组成分子的时代指示23-24
  • 4.2.2 与国内外相关植物群对比24-27
  • 4.3 定量分析中国北方植物区特性27-33
  • 4.3.1 聚类分析北方中侏罗世植物群内部区划.28-31
  • 4.3.2 分支生物地理分析31-33
  • 第五章 华亭植物群古环境恢复33-47
  • 5.1 华亭植物群的古生态33-40
  • 5.1.1 化石埋藏学分析33
  • 5.1.2 华亭植物群的古气候恢复33-40
  • 5.1.3 华亭植物群群落恢复40
  • 5.2 华亭延安组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40-47
  • 5.2.1 基于银杏类植物的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41-45
  • 5.2.2 基于松柏类植物的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45-47
  • 第六章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5
  • 图版说明55-59
  • 图版59-72
  • 附录72-77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77-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繁福;;九层乡发现桫椤植物群[J];植物杂志;1987年01期

2 马长信;赣北前震旦纪微古植物群组合特征及地质意义[J];江西地质;1995年04期

3 孙克勤;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群的演化和分布特征[J];地学前缘;1997年Z2期

4 商平,金建华,陈德君,穆剑;内蒙古平庄盆地中新世早期植物群与古环境[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5 冯少南,张淼;中国二叠纪植物群与地层分区的关系[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1年03期

6 孙克勤;华夏植物群及其与全球同期植物群的比较[J];地学前缘;2002年03期

7 郭双兴,张光富;吉林龙井渐新世三合植物群(英文)[J];古生物学报;2002年02期

8 孙克勤,邓胜徽;贺兰山北段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J];现代地质;2003年03期

9 孙春林,孙跃武,刘风香,吕建生,赵衍华;吉林南部杉松岗植物群及其地质时代[J];世界地质;2003年03期

10 纪占胜;姚建新;武桂春;;关于藏北改则地区夏岗江植物群及其地层时代的修订意见[J];地质通报;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子进;;甘肃东部早侏罗世地层及植物群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C];1982年

2 王军;PFEFFERKORN H.W.;张宜;冯卓;何学智;;内蒙古乌达早二叠世原位埋藏植物群:森林重建、古生态、古地理[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军;KERP Hans;STOLLE Ellen;;甘肃南山晚二叠世植物群研究新进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邓胜徽;卢远征;樊茹;李鑫;;新疆准噶尔盆地晚三叠-早侏罗世植物群及三叠/侏罗系界线[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尹崇玉;邢裕盛;;安徽省淮南地区晚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6 刘金陵;;论我国东半部40-20ka时段南、北方植被变迁[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胡云绪;付嘉媛;;陕西洛南上前寒武系高山河组的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C];1982年

8 王军;刘陆军;冯卓;张宜;何学智;;浅析晚古生代植物群及其生态系统研究的现实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刘陆军;;新疆东部二叠纪植物群[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孙启高;王宇飞;李承森;;山西张村上新世植物群及其古气候意义[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通讯员 张双全;休宁保护六亿年前“蓝田植物群”[N];安徽日报;2010年

2 陆 静;耐住寂寞战风沙 植物群中英雄汉[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峰;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植物多样性和古气候[D];吉林大学;2016年

2 赵淼;辽宁葫芦岛连山区中侏罗世植物群[D];吉林大学;2016年

3 杨涛;吉林珲春晚二叠世解放村植物群[D];吉林大学;2010年

4 金建华;辽东太子河流域早石炭世植物群及其古生态学研究[D];长春地质学院;1992年

5 李相传;浙江东部晚新生代植物群及其古气候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葛玉辉;内蒙古石拐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及银杏目与茨康目化石新材料[D];吉林大学;2008年

7 喻建新;黔西滇东地区二叠系—三叠系之交古植物群及其演化动力[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8 吴靖宇;云南腾冲上新世团田植物群及其古环境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9 丁素婷;浙江天台晚中新世植物群及其古植被与古气候重建[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赵良成;云南中新世和山西上新世果实和种子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怡;内蒙古锡林浩特盆地早侏罗世植物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都晓菁;中国北方侏罗纪古植物化石与植物群特征及其对古气候演变的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李琪佳;甘肃华亭中侏罗世植物群组成及古环境[D];兰州大学;2016年

4 葛玉辉;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地层及植物群[D];吉林大学;2004年

5 Elena Salyukova(莲娜·萨留科娃);俄罗斯南滨海早侏罗世石土河植物群的再研究及其与中国及日本同时期植物群的对比[D];吉林大学;2013年

6 冯卓;中卫下河沿纳缪尔中晚期植物群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李明松;吉林汪清早二叠世和盛植物群[D];吉林大学;2012年

8 万明礼;云南省墨江县坝溜乡羊八寨晚二叠世植物群[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巧女;内蒙古呼鲁斯太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植物群及其古生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T.科瓦列娃(Tatiana Kovaleva);俄罗斯南滨海马尔科夫斯基半岛早白垩世阿普梯期植物群[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23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23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6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