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电中梯装置感应耦合的自适应抑制方法
本文关键词:激电中梯装置感应耦合的自适应抑制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自适应抑制 电磁感应耦合 激电效应 中梯装置
【摘要】:为了实时有效地抑制感应耦合,基于中梯装置电磁感应耦合在时频双域的表现及斩波去耦的理论成果,提出一种激电中梯装置感应耦合的自适应抑制方法。在数字采集的基础上分析接收端波形的特点,确定感应耦合接近最小且激电信息逐渐增加的位置;通过波形整形和相位补偿找到接收端波形的起始位置,确定去耦时间宽度,结合斩波理论实现感应耦合抑制。利用该方法在阻容模拟电路、水槽模拟装置以及野外中梯装置进行感应耦合抑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适应抑制方法能根据实时波形情况在保留大部分激电信息的基础上有效抑制感应耦合,显示了该方法用于激电中梯装置的可行性。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中南大学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自适应抑制 电磁感应耦合 激电效应 中梯装置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674080)~~
【分类号】:P631.3
【正文快照】: 在频率域激电法中,由于测量导线与大地之间存在分布电容、导线存在自感、导线与大地之间存在互感、交变信号在介质中传输存在不同程度的趋肤效应等,电磁感应耦合常常伴随着激电效应出现。相关理论研究表明,电磁感应耦合(inductive electromagneticc o u p l i n g,E M)常常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向毕文;陈儒军;淳少恒;姚红春;吴宏;刘卫强;;利用指数函数拟合去除扩频激电信号中的电磁耦合感应[J];物探与化探;2015年05期
2 战克 ,王继伦;变频法中电磁耦合的近似校正方法[J];地质与勘探;198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莺;;感应耦合等离子方法在部分浸解水系沉积物方面的应用[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86年05期
2 沈连金;轴向偶极装置在局部良导体上的感应耦合模型实验[J];物探与化探;1983年02期
3 刘崧;去除水平均匀大地和二层大地视复电阻率谱中感应耦合效应的谱激电反演[J];地球科学;1988年01期
4 李培芳,M.T.C.Fang;感应耦合气体放电的理论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5 邵毅;李建国;李家顺;张金萍;邓云;;轻型感应耦合数据传输温盐链系统[J];海洋技术;2009年03期
6 邓云;王欣;;新型感应耦合传输式温盐深链[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8年03期
7 徐立强;平天明;;乳化法感应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定润滑油中磨损金属铬、铜和铁[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84年06期
8 ;为消除感应耦合以及识别矿物的多频激发极化研究[J];地质与勘探;1980年02期
9 黄松,辛煜,宁兆元;使用发射光谱对感应耦合CF_4/CH_4等离子体中C_2基团形成机理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10 张维德,张小云;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研究单细胞动物内含稀土元素量及其生长关系[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8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邓云;;感应耦合传输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高洪涛;苏玉阔;马凯;;关于电磁骚扰的耦合途径之一——感应耦合的分析[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孙晓艳;李雪春;王友年;;射频感应耦合Ar/Cl_2等离子体特性模拟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4 孙跃;苏玉刚;戴欣;杜雪飞;;适用于感应耦合电力传输系统的软开关模式功率变换器[A];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罗辰;李弘;陈志鹏;王慧慧;白小燕;欧阳亮;李斌;耿松;刘秋艳;冯雷;刘万东;;中等气压下凹腔型感应耦合放电机理的实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刘洋;陈育明;任亚炎;;感应耦合Ar-Hg放电的数值模拟[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雪;凹腔型感应耦合等离子体源的研制及特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斌;基于感应耦合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3 季作敬;感应耦合式正负脉冲充电系统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4 张林;高效率感应耦合无线电源设计与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文鹏;低气压感应耦合放电器件研究及模型建立[D];复旦大学;2009年
6 王琛琛;感应耦合式电能与信号混合传输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林杰;浮标系统非接触电能高效耦合及数据传输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陆扬;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9 程鹏天;基于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方式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邓云;感应耦合数据传输技术及其在海洋领域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35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35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