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合构造:新全球构造观探索
本文关键词:开合构造:新全球构造观探索
更多相关文章: 全球构造 大地构造 开合构造 开合标志 开合类型 开合构造集群 构造旋回 开合旋构造体系
【摘要】: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大地构造研究领域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1979年全国第二届构造地质学术会上,出现八大学派的领军人物同台亮相阐明各自观点的壮观场面。尔后多旋回学说的领军人黄汲清及其继承人之一姜春发、断块构造学说的领军人张文佑及其继承人之一张抗、区域大地构造学说的领军人马杏垣及其继承人之一杨巍然几乎同时分别提出多旋回手风琴式开合、断块开合和"开""合"构造观点。三大学派殊途同归携手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合构造理论,开合构造理论是研究开合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质体的结构构造特征和规律的学科。本文是对开合构造研究的新一轮成果的总结。(1)开合运动的基本属性为:开合运动是一切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它揭示了各种地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开与合是地球动力学中一对主要矛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换,转换点(区)时空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地学开合律为开合运动规律的总结:它包括开合运动规模上的级次性和层次性;时间上的旋回性、空间上的互补性、演化上的方向性,并总结出由简至繁和从点开始、到线、再到面的开合迁移演化模式。(3)开合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概念:开合标志是指能确定开合属性的各种地质现象,它是研究开合构造的基础资料;开合建造及建造序列是研究开合过程中物质的组合特征,它们反映了该物质组合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及开合构造演化的阶段;开合构造类型是根据开合标志的综合,总结出不同级次和层次的开合运动的组合规律,它反映了大陆-大洋开合演化的不同阶段,目前已总结出8种开合构造类型;开合构造单位是开合构造综合特征和开合构造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的总结,提出了以大陆一级构造单位为开合构造集群的新概念,它强调集群内各地质体具成生联系和它们围绕核心陆块从点(块)到线(带)再到面(体)的演化规律;笔者将亚洲中部划分了4个开合构造集群。(4)在开合运动和旋转运动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的层圈结构和各种地质构造。其中开合运动是主导的,旋转运动则是调整开合运动达到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之为开合旋构造体系;动态平衡体系一度或局部被破坏,并经调整达到新平衡的过程称构造运动,诸如导致地史中出现重大地质事件的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燕山运动等。旋转运动调整开合运动达到平衡是通过地球旋转速度短暂的细微变化和地球层圈间旋转速度短暂细微的差异而实现的。(5)构造运动是开合旋动态平衡体系一度或局部被破坏,并经调整达到新平衡这一过程的真实记录。构造运动的主要动因是地球的热能和重力能:地核是不断向上提供热能的热能库;重力在核幔边界形成开合构造转换地带,成为以热能为主的综合能量形成和聚集的基地。在一定条件下,富含综合能量的物质,上升至地幔和地壳不同层位与围岩化合或混合成不同特点的熔融热流体,它们是导致各种地质事件的产生和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直接原因。(6)活动论和固定论长期争论不休,其焦点是地壳运动是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为主。通过时空分析,地壳不可能分出是以水平还是垂直运动为主。实际上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存在于开合构造体系之中,是开合运动中两种形式——水平开合与垂直开合。因此,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之争无实际意义。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全球构造 大地构造 开合构造 开合标志 开合类型 开合构造集群 构造旋回 开合旋构造体系
【基金】: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2008DFA20700)
【分类号】:P541
【正文快照】: YANG Weiran1,JIANG Chunfa2,ZHANG Kang3,GUO Tieying11.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2.Institute of G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3.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构造地质名词小组初步建议[J];地质论评;1965年S1期
2 ;理论与应用构造地质研讨会(1988—1989)开展情况[J];现代地质;1990年01期
3 ;构造地质研讨会(1990—1991)开展情况[J];现代地质;1992年01期
4 马杏垣;中国构造地质学的回顾与展望——庆祝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开幕词[J];地质论评;1995年05期
5 万兰荪;;全国第一届构造地质学术会议筹备委员会已经组成[J];地质论评;1964年03期
6 李四光;;关于改进构造地质工作的几点意见[J];地质论评;1965年04期
7 李文范;;第一届构造地质学术会议[J];科学通报;1965年05期
8 姚彦之;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在京召开[J];地震地质;1979年02期
9 李明潮;;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9年03期
10 王岷;;苏联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86—1980)构造地质研究的主要方向[J];西北地质;198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长厚;;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前景[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一——“十五”地质行业各部门地质与找矿成果综述[C];2006年
2 孙岩;舒良树;陆现彩;郭断春;朱文斌;;破裂剪切面纳米级变形的探究厘定及其构造理念初议[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出版物[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4中英文合订本)[C];1984年
4 刘宏兵;熊绍柏;于桂生;;藏北高原西部地壳浅层速度结构及构造地质含义[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孙爱群;牛树银;杨秋荣;陈超;王春光;;创建地质构造园地 架设科研教学桥梁[A];和谐社会与地质教育质量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吕古贤;郭涛;舒斌;刘杜娟;夏林;;玲珑金矿田和焦家金矿田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艾海平;把构造、岩石、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结合起来[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江其勤;对南方构造提出新认识[N];中国石化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玉贵;构造煤演化与力化学作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2 陈宁华;基于CORONA影像的构造定量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朝印;基于遥感影像的新疆西天山地区构造及岩性信息提取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师源凰;基于DEM的地表水系密度空间分异及其对构造等的响应[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3 毛磊;基于地质图的蓄水构造自动识别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妍;内蒙古构造地质遗迹特征及其科学价值[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李瑞清;西昆仑山前皮牙曼构造中新世以来变形特征及含油气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许亚坤;构造煤的微观和超微观结构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荆雯;甲烷在构造煤中吸附和扩散的分子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8 宋文龙;太原西山煤田冶峪块体构造的形态学及运动学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9 简高明;四川盆地大邑构造的构造建模与构造解释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10 李鹏;基于地震瞬时信息与相干算法的构造识别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35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35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