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台南凹陷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本文关键词:吐哈盆地台南凹陷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更多相关文章: 台南凹陷 地球化学 原油类型划分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摘要】:吐哈盆地稠油主要分布在台南凹陷鲁克沁构造带,迄今已探明近亿吨级的地质储量。作为盆地内非常规油藏,弄清稠油的地化特征及稠化原因,对盆地侏罗系原油的进一步勘探是十分必要的。本次研究利用原油物性、族组分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化资料与地质、地震资料相结合,对吐哈盆地台南凹陷前侏罗系稠油的稠化序列进行了划分,并在平面和垂向上分析了不同稠化程度原油的分布特征,综合盆地地质条件,分析了原油稠化因素,并划定了不同因素在平面上的作用范围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吐哈盆地台南凹陷前侏罗系主要分布着三种稠化程度不同的原油:普通稠油(0.9-0.93g/cm3)、特稠油(0.93-0.98g/cm3)和超稠油(大于0.98g/cm3),且其族组分与原油稠化程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自西向东依次分布在吐玉克、鲁克沁及英也尔地区,稠油平面分布与东高西低的构造特征完全相符;对于稠油稠化原因,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及原油水洗两个方面:分布在鲁克沁及英也尔地区前侏罗系的原油,饱和烃含量低,非烃及沥青质含量较高,原油密度及粘度较大,稠化较为严重,原油中的正构烷烃和异戊二烯烷烃几乎消耗殆尽,甚至甾烷部分消失,原油遭受了中等-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因轻质组分遭到破坏而稠化;吐玉克、玉北及玉西地区分布着普通稠油,这些原油正构烷烃只有部分降解,异构烷烃较为完整,总离子流图表现为前峰型,原油仅遭受轻微的生物降解作用,而这些区域的前侏罗系水层分布较多,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化合物已完全消失,原油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水洗作用,可知与其相邻的鲁克沁地区同样也遭受了水洗作用的影响,英也尔地区干层较多水洗作用并不明显,水洗作用对原油稠化的影响在平面上由西至东逐渐减弱。由此可知,吐哈盆地台南凹陷前侏罗系原油在储层内主要发生了两种次生变化,且以生物降解作用为主。在普通稠油分布较为广泛的吐玉克、玉西及玉北地区,水层较多且地层水矿化度较低,原油保存条件较差,轻微的生物降解作用及强烈的水洗作用共同将原油中的饱和烃和芳香烃破坏,使原油因失去过多的轻质组分而变重变稠;而特稠油集中分布的鲁克沁地区,虽存在比较明显的水洗作用,但与中等强度生物降解作用对原油的改造相比,作用效果并不明显,生物降解作用为该区原油稠化的主控因素;对于保存条件最差超稠油集中分布的英也尔地区,地层水矿化度较低,储层内地层水与外界大气水交换频繁,微生物活跃,原油因遭受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而形成超稠油。总体看,生物降解作用由西向东逐渐增强,而水洗作用则逐渐减弱,作为主控因素的降解作用,是稠油自西向东逐渐变稠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春辉,蒋宜勤,,刘树辉;准噶尔盆地与吐哈盆地侏罗纪沉积边界的探讨[J];岩相古地理;1996年06期
2 李玉琪;张旋;;20世纪90年代吐哈盆地石油勘探开发结果与预期目标不一的原因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3 朱文斌,马瑞士,郭继春,孙岩,郭令智,徐鸣洁,胡德昭;吐哈盆地及邻区早二叠世沉积特征与构造发育的耦合关系[J];高校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4 李建武;吐哈盆地煤层气开发前景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5期
5 陈煦;牛仁杰;成进湖;;吐哈盆地中二叠统—三叠系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分析[J];吐哈油气;2003年02期
6 王瑞英;陈宏亮;;吐哈盆地煤岩特征与分布[J];吐哈油气;2003年01期
7 郑圻森,李兵海,江国元;航测资料二次开发在吐哈盆地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效果[J];铀矿地质;2004年02期
8 李文厚,周立发,柳益群,梁世君,龙道江;吐哈盆地沉积格局与沉积环境的演变[J];新疆石油地质;1997年02期
9 张世焕;;吐哈盆地地质研究新认识[J];吐哈油气;1997年01期
10 李延钧,陈义才,黄健全,杨远聪,蔡正旗;吐哈盆地红南—红西地区油气负压系统成因[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郑玉柱;李建武;董敏涛;;吐哈盆地煤的生气能力探讨[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朱美勤;谢宏亮;李全胜;张天平;;吐哈盆地西部山前带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攻关[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徐高中;李占双;权建平;;吐哈盆地西南缘侏罗纪沉积环境及后生渗入型型铀成矿作用[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4 石兴春;周海燕;庞雄奇;;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运聚散失烃量模拟研究[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5 房[;孟仟祥;孙敏卓;杜丽;丁万仁;;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源岩和油中饱和烃的GC/MS分析[A];2005年全国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和质谱仪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财富;陈秀儒;李志明;何展翔;;吐鲁番坳陷基底结构断裂研究新进展[A];地球物理调查与资源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张秀科 通讯员刘爱枰;吐哈盆地应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9年
2 通讯员 王建辉;吐哈红旗坎地区三维采集圆满结束[N];中国石油报;2009年
3 记者 师啸;吐哈盆地勘探捷报频传[N];中国石油报;2005年
4 王法;吐哈盆地多波勘探进展顺利[N];中国石油报;2004年
5 通讯员 张乐 马爱霞;2264队创吐哈探区单日最高生产纪录[N];中国石油报;2011年
6 许忠邋特约记者 宁良玉 彭治俊;吐哈油田二氧化碳吞吐作业首获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7年
7 许忠;吐哈井下公司破生产难题增产量[N];吐鲁番日报(汉);2010年
8 许忠邋特约记者 宁良玉;吐哈油田生产生活平稳[N];中国石油报;2007年
9 记者 韩彬;勘探突破:吐哈油田当务之急[N];中国石油报;2005年
10 赵宇飞;动力之源[N];中国企业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增宝;吐哈盆地西北缘深部二叠系构造特征、盆地原型及烃源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刘选;吐哈盆地水西沟群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气藏成藏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马广明;吐哈盆地红台2块凝析气田开发动态与增产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金爱民;吐哈盆地含油气流体动力系统的流体史分析及其石油地质意义[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信祥;吐哈盆地北部中—晚二叠世木化石及其古气候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杨红樱;吐哈盆地石炭—二叠纪构造演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李晴晴;吐哈盆地石炭—二叠系层序划分及烃源岩预测[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赵斐宇;吐哈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厚度及火山岩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库力孜那;新疆吐哈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分析[D];新疆大学;2016年
6 迟亚奥;吐哈盆地台南凹陷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7 丁婷红;吐哈盆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时空耦合分析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8 申晨;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吐哈盆地构造特征[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9 符迪;新疆吐哈盆地南部及南缘二叠系沉积相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刘亚然;新疆吐哈盆地硝酸盐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1137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3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