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下游灌丛沙丘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对近代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
本文关键词:黑河下游灌丛沙丘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对近代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
【摘要】:选择位于黑河下游地区的灌丛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14C测年初步建立风沙沉积的年代序列,分析了风沙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和粒度作为环境代用指标的气候意义,通过综合分析和区域对比,初步探讨该区域近3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常量元素的含量除Si O2外其他元素含量偏低。灌丛沙丘沉积至少记录了3次相对干旱期和3次相对湿润期。其中,1823年前、1905~1929年、1958~1973年期间,处于相对干旱期;而1824~1904年、1930~1957年、1974年至今,处于相对湿润期。黑河下游灌丛沙丘的气候变化对周边及全球气候变化有较好的响应,是研究近代气候变化的理想场所。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群体项目(KZZD-EW-04-05-01);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SKLCS-ZZ-2012-01-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1121001;41273010)资助
【分类号】:P467;P596
【正文快照】: 在表生环境下的地球化学元素受到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淋溶、迁移和聚集,引起含量的变化,因此是探讨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指标[1]。组成物质主要结构和成分的元素就是常量元素,它们常占天然物质总组成的99%以上,并决定了物质的定名和大类划分。黑河流域中生态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绳武;河西黑河(弱水)水系的变迁[J];地理研究;1988年01期
2 韩永伟;拓学森;高吉喜;高馨婷;;黑河下游重要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辐射效益[J];生态学报;2010年19期
3 胡春元,李玉宝,高永,杨茂;黑河下游生态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年S1期
4 郭英卓;黑河下游水资源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海河水利;2000年S1期
5 田存梅,周克仪;黑河下游断流现状及成因初步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2年03期
6 曹文炳,万力,周训,胡伏生,陈劲松,龚斌,张文洋,董艳辉;黑河下游水环境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年05期
7 孙文新,曾群柱;黑河下游干旱地区环境变化研究[J];中国沙漠;1997年02期
8 司建华,冯起,张小由1,苏永红,张艳武;黑河下游分水后的植被变化初步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4期
9 刘蔚;王忠静;席海洋;;黑河下游水土理化性质变化及生态环境意义[J];冰川冻土;2008年04期
10 吴波;人类活动在干旱区绿洲地区环境退化中的作用─—以黑河下游为例[J];第四纪研究;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玉珍;范彩霞;杨炳禄;;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黑河下游居延绿洲生态环境预测[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玉山;都瓦拉;爱华;赵朝霞;;黑河分水后近10a下游生态环境恢复情况遥感监测[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3 张武文;崔向新;;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下游平原浅层地下水变化地表生态效应的研究——以黑河下游额济纳平原为例[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4 赵雪;赵爱芬;张小由;李启森;;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沙漠化过程中柽柳群落的变化与作用[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5 贾艳红;赵传燕;南忠仁;;基于GIS的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范围探析[A];江苏省测绘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学明;张掖 12年向黑河下游调水132亿立方米[N];甘肃日报;2012年
2 记者 谢利江;我市连续九年向黑河下游输水[N];张掖日报;2009年
3 朱建军;黑河分水使流域生态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N];西部时报;2006年
4 通讯员 田雨 保佳志;张掖气象服务黑河调水[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黎文安;决战黑河[N];西安日报;2004年
6 记者 刘宏章;黑河下游额济纳段治理工程竣工[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李宝进;黑河纷争:大漠中永远的痛[N];工人日报;2000年
8 记者 林岩 通讯员 曾令飞 敖云那生 马玉;黑河调水十二年 额济纳生态改善[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9 曾令飞;黑河下游调水增加滋润额济纳绿洲[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10 朱国亮;塔里木河黑河下游生态得到修复[N];黄河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云玲;基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黑河下游生态恢复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贾艳红;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生态需水量空间分布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小丽;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物种多样性和植物水分利用关系[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兰;黑河下游绿洲胡杨种群空间点格局及其潜在分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薛博;额济纳绿州NDVI与黑河下游年均流量的滞后关系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李大鹏;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生态恢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54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54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