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带潜流层温度示踪流速计算方法
本文关键词:河岸带潜流层温度示踪流速计算方法
【摘要】:为揭示低温水影响下的河岸带潜流层的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特性,利用野外水温水位实时监测试验,研究河岸带潜流层温度场在不同季节、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分布特性,并利用水温资料计算获得地下水流速。结果表明:河岸带潜流层温度场在夏季和冬季分别呈现出"上暖下冷"和"上冷下暖"的温度分层现象;通过对温度示踪方法的4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得到Hatch相位法计算的地下水流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2014年12月15—31日时段内流速大小为1.03×10~(-4)~7.96×10~(-4)m/s,在空间上,断面深度增加,地下水流速降低,且不同深度流速曲线接近平行。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西水利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904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4B36314)~~
【分类号】:P641.7
【正文快照】: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309.P.20160428.2235.032.html潜流带是指河流河床内以及河岸带内饱和沉积层,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交换、物质和能量交换、生物群落生长和繁殖的区域[1]。地表水通过河岸带沉积层与地下水发生水热交换的区域称为河岸带潜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俊强;严忠民;夏继红;;弯曲河岸侧向潜流交换试验[J];水科学进展;2013年01期
2 吴志伟;宋汉周;;地下水温度示踪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3 金光球;李凌;;河流中潜流交换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英玉;赵坚;吕辉;陈斌;;河岸带潜流层温度示踪流速计算方法[J];水科学进展;2016年03期
2 李勇;张维维;袁佳慧;黄漫丽;朱亮;倪利晓;吴云海;;潜流带水流特性及氮素运移转化研究进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3 付长静;李国英;陈亮;赵天龙;;利用温度场计算渗透流速的数学模型[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5年06期
4 高坛光;张廷军;康世昌;曹琳;;冰川径流温度及其响应机制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5年06期
5 程丹东;王元元;宋进喜;孙雅琪;张国涛;;不同底栖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渗透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5年05期
6 于靖;张华;;城市小型河流水动力弥散和潜流交换过程[J];水科学进展;2015年05期
7 张维;唐翔宇;鲜青松;;紫色土坡地泥岩裂隙潜流中的胶体迁移[J];水科学进展;2015年04期
8 吕辉;赵坚;陈孝兵;聂思敏;;洪水过程对垂向潜流交换作用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15年03期
9 吴志伟;宋汉周;;基于流-热耦合模型的土石坝渗流热监测研究[J];岩土力学;2015年02期
10 陈佳;宋进喜;杨小刚;张波;李佳选;;渭河陕西段潜流带污染特征及其对河水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建;潘纪顺;;堤坝多集中渗漏通道位置温度探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11期
2 李顺才;缪协兴;陈占清;茅献彪;;破碎岩体非等温渗流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J];力学学报;2010年04期
3 吴志伟;宋汉周;;坝址温度场与变物性渗流场全耦合分析[J];水利学报;2010年06期
4 吴志伟;宋汉周;;浅层地温场中热对流数值模拟[J];岩土力学;2010年04期
5 刘超;李海龙;夏玉强;田野;耿晓龙;;补给区温度季节性周期波动对承压含水层温度影响的解析研究[J];工程勘察;2010年01期
6 胡德超;赵维阳;钟德钰;张红武;;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在三维水流模型中的时间阻力[J];水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7 王新建;曾长女;陈建生;;利用稳定温度场探测堤坝面状集中渗漏[J];人民黄河;2008年09期
8 陈向军;李志敏;;考虑渗流场影响的大坝非稳定温度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金光球;李凌;;河流中潜流交换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10 许增光;李康宏;柴军瑞;邓祥辉;何杨;;考虑渗流热学效应的大坝稳定温度场有限元数值分析[J];红水河;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继红,严忠民;生态河岸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王庆成;于红丽;姚琴;韩壮行;乔树亮;;河岸带对陆地水体氮素输入的截流转化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3 李苗;龙岳林;陈艳;张佳娴;;河岸带景观生态研究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08年05期
4 左俊杰;蔡永立;罗坤;郭纪光;季夏薇;;上海地区河岸带结构:类型、分布及改进[J];水资源保护;2009年06期
5 张东旭;郭晋平;;我国河岸带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山西林业科技;2010年04期
6 吴芳芳;张娜;陈晓燕;;北京北护城河河岸带的温湿度调节效应[J];生态学报;2013年07期
7 韩路;王海珍;于军;;河岸带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5期
8 R.芬莱斯 ,张路平 ,胡家祺;河岸林是农田水分营养物的过滤器[J];地理译报;1986年01期
9 岳隽,王仰麟;国内外河岸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10 石晓丹;阮晓红;吕学研;;南京外秦淮河河岸带原生植被初步调查[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玲玲;张鹏;张旭东;;河岸带对氮磷的截留转化作用[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家生;卢金友;柴晓玲;姚仕明;;三峡工程运用后水沙输移变化对长江中游河岸带生境影响初步分析[A];“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专题论坛——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之十论文集[C];2007年
3 王家生;卢金友;柴晓玲;姚仕明;;三峡工程运用后水沙输移变化对长江中游河岸带生境影响初步分析[A];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游的影响——2007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之十论文集[C];2007年
4 杨长明;蔡雯娟;李建华;;崇明岛河岸带根际土壤反硝化过程对模拟咸水入侵的响应及微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徐慧琴;;元竹河岸林带建设效益评价与启示[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振远;沧桑黄河岸[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玲玲;竹林河岸带对氮磷截留转化作用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夏继红;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3 范小华;三峡库区河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孙荣;山地河流河岸植被生态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刘世增;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河岸植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刘月敏;三种植物的河岸适应性及对含盐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D];天津大学;2007年
7 赵警卫;河岸带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左俊杰;平原河网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定量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冬林;秦淮河河岸带土壤主要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李岳坦;青海湖流域河岸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退化机理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子珊;北京郊区河岸带自然性评价与生态恢复[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陈展;黄浦江河岸带结构及其健康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紫琦;北京城市河岸带结构对河流水质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苏亚彬;基于水土保持的青海乐都三河六岸河岸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曾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南京大学;2015年
6 王国玉;河岸带自然度评价与近自然恢复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周昭英;上海地区生态河岸带的理论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以珍;赣江河岸带植被特征[D];南昌大学;2010年
9 王劲修;山西沁河源头河岸带生态评价及重建补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于红丽;不同类型河岸带对溪流氮素输入的截留转化效率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155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55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