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构造活跃区的小湾水库地震活动特征——基于地震精定位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位于构造活跃区的小湾水库地震活动特征——基于地震精定位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小湾水库 水库触发地震 双差地震定位法 波形互相关 地震活动性
【摘要】:针对我国在西南构造活跃区修建的水库蓄水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本文对蓄水已长达7年并在高水位运维多个周期的云南小湾水库,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地震定位法对水库库区及周边地区2005年7月至2014年12月发生的M≥1.0级地震进行了精定位处理,结果显示出明显的地震成丛活动特征,库区内外的地震震源深度差别较大.对地震震源深度、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水位及b值分析结果表明:小湾水库蓄水后地震活动明显增多,有水库触发地震发生,触发地震主要分布在沿黑惠江(A)和澜沧江流域(B、C)的3组地震丛中,且3个区的触发地震类型均为快速响应型;在水库蓄水响应活动最明显的地震丛集区A,展现出明显的随水库蓄水水体渗透发生地震"迁移"活动的现象;但库区内也存在着与蓄水关系不大的可能属于正常构造地震的活动,而库区外的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没有什么相关性,很可能是属于正常的构造地震.综合断层展布、岩性分布及震源深度分析,认为水库蓄水引起的溶岩作用和渗透作用及断层活动可能是小湾水库触发地震的主控因素.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地震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4051,41130316,41490612)资助
【分类号】:P315.5
【正文快照】: 1引言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生活用电需求激增,以水力发电为目的的大型水库项目在国内外不断兴建.在世界范围内有多个水库在蓄水后记录到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如中国广东新丰江水库于1959年10月20日开始蓄水后一个月就记录到地震活动,1962年3月19日水库水位为110.5 m时发生了M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继登;地震活动的层次特征与预报[J];西北地震学报;1992年02期
2 崔力科,郭履灿,,胡常忻,和景昊;1993年世界重要地震灾情与地震活动特征[J];灾害学;1994年04期
3 常向东;弥散地震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研究[J];中国地震;2000年02期
4 杜国林,于露,韦庆海;绥化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2000年04期
5 林树,林世敏;1999年福建及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综述[J];福建地震;2000年Z1期
6 陈宇卫,顾方琦,凌学书,张春芝;中国大陆西部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J];地震地质;2001年03期
7 林树,林世敏,陈莹;2000年福建及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综述[J];福建地震;2001年Z1期
8 李人杰,刘西林,华爱军,李红;胶东及其近海地震活动特征和近期趋势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2002年04期
9 ;《华南地震》2003年第23卷总目次[J];华南地震;2003年04期
10 焦伟;;鸭绿江断裂西南段地震活动特征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震活动与洪涝灾害关系及综合减灾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龙德雄;;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900年以来地震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3 张青荣;陈绍绪;;地震活动基本特性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4 孙尧;冯梅;安美建;汪锐;龙长兴;杨振宇;;2011年5.8级盈江地震前后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地质学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何淑韵;吴宣;;兴都库什-贝加尔湖地震密集分布区地震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傅维洲;;亚东—格尔木走廊域及其邻区的地震活动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1)[C];1990年
7 ;第三章 地震基本规律及发展趋势[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10)[C];1993年
8 王玉秀;王碧泉;;地震活动的定量分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9 刘涛涛;华爱军;;济南地区地震地质与地震活动特征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敬少群;王佳卫;;从速度场空间分布看汶川地震所在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林世勋;顺昌发生4.9级地震[N];福建日报;2007年
2 郑华坤 范兴川;一位敢为人先的学者[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桂萍;地震活动不均匀性及地震断层相互作用的力学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2 陈时军;不同构造环境的地震活动丛集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3 刘艳琼;活动断层的地震地表永久位移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4 王瑞江;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颖;丹东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及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平台建立[D];吉林大学;2013年
2 张勇;中国东北地区地震物理预测模型反演研究初探[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3 燕云鹏;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的分形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4 韩孔艳;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5 杨占宝;黄河三角洲地震地质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6 邱玉荣;基于概率增益模型的地震综合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1年
7 万佳;新疆及邻区地震时空对称性及机理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赵凌云;平凉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发震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8年
9 王熠熙;基于地震活动和形变资料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及邻区强震预测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3年
10 张盛峰;“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计划(CSEP)南北地震带试验区地震活动的一些统计地震学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1173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7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