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渗透愈合耦合模型及其应用
本文关键词:泥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渗透愈合耦合模型及其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泥岩 非线性蠕变模型 损伤 自愈合 渗透性演化
【摘要】:以某泥岩高放废物处置库为研究背景,根据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成果,提出了考虑泥岩应变硬化和软化以及蠕变效应的损伤判断准则和修正MohrCoulomb屈服破坏准则,建立了一种新的泥岩非线性黏弹塑性损伤模型;探讨了泥岩的渗透性演化机制,以泥岩损伤-渗透耦合及其自愈合为主线,建立了泥岩损伤-渗流耦合模型及渗透性自愈合演化方程.然后对地下储库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施工质量对围岩扰动区有明显的影响,人工掘进巷道最大损伤约为0.38,明显大于采用盾构法施工的巷道;开挖后围岩渗透率明显增大,人工掘进巷道约为原岩的109倍,盾构施工巷道约为原岩的24倍;围岩蠕变损伤在巷道施工完成初期增长速度较快,扰动区渗透率略有增大,此后愈合应力和水化学效应对围岩渗透率的影响大于蠕变损伤的影响,扰动区渗透性逐渐恢复,约3年后渗透率愈合到原岩的数量级10~(-19)m~2.所提出的模型能有效地描述泥岩水-力耦合特性,对软岩隧洞长期稳定性的预测与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岩土力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Z013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2182)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CFB194)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4M551055)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软岩是地下工程建设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软弱岩体,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随着核废料地质处置、油气地下储存、深部资源开采等项目的陆续开展以及地下工程建设向深部的转移,软岩在多物理场作用下的损伤机制及其对工程长期稳定性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地下工程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善坡;龚俊;高敏;罗金泽;于洪丹;;考虑自愈合效应的泥岩巷道开挖扰动区渗透性反演分析[J];岩土力学;2015年05期
2 王军祥;姜谙男;;孔隙水压力作用的弹塑性CPPM算法及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反演[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4年03期
3 贾善坡;陈卫忠;于洪丹;李香玲;;泥岩渗流-应力耦合蠕变损伤模型研究(Ⅱ):数值仿真和参数反演[J];岩土力学;2011年10期
4 刘保国;崔少东;;泥岩蠕变损伤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0期
5 伍国军;陈卫忠;贾善坡;;大型地下洞室围岩体蠕变参数位移反分析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6 范秋雁;阳克青;王渭明;;泥质软岩蠕变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7 贾善坡;陈卫忠;杨建平;陈培帅;;基于修正Mohr-Coulomb准则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施[J];岩土力学;2010年07期
8 贾善坡;陈卫忠;于洪丹;李香玲;;泥岩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参数辨识[J];岩土力学;2009年12期
9 范庆忠;李术才;高延法;;软岩三轴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10 徐卫亚;周家文;杨圣奇;石崇;;绿片岩蠕变损伤本构关系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洪丹;Boom Clay渗流—应力耦合长期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冲时;苏怀智;王少伟;;高混凝土坝长期变形特性计算模型及监控方法研究进展[J];水力发电学报;2016年05期
2 王开德;宁洪进;万纯新;邱晗;侯兴鹏;王庆超;;煤层注水压力及渗透率分布规律数值模拟[J];煤矿安全;2016年05期
3 周志威;刘建锋;吴斐;王璐;卓越;刘维;李佳伟;;层状盐穴储库中盐岩和泥岩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6年S1期
4 张理平;杨小明;张鸿;谢新龙;徐青;;降雨和开挖对滑坡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6年02期
5 王亚松;马林建;刘新宇;陈艳;;岩石蠕变及疲劳损伤特性的研究进展[J];工业建筑;2016年04期
6 贾善坡;于洪丹;伍国军;高敏;龚俊;张力伟;;泥岩非线性蠕变损伤-渗透愈合耦合模型及其应用[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6年02期
7 孙闯;惠心敏楠;张强;;泥岩峰后应变软化行为及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8 张俊麒;渠红霞;文武飞;;压力型锚杆锚固体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采矿技术;2016年02期
9 陈绍杰;朱彦;王其锋;刘小岩;曹俸玮;尹大伟;;充填膏体蠕变宏观硬化试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6年02期
10 张航;朱珍德;谌凡;;压缩荷载作用下脆性岩石弹塑性损伤耦合本构模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道杰;异常高压气藏储层介质变形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学滨;杜亚志;潘一山;陶帅;王玮;;弹性-脆性-损伤模型及其在岩石局部破坏研究中的应用[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2 陈卫忠;曹俊杰;于洪丹;贾善坡;陈培帅;;强风化花岗岩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Ⅱ):工程应用[J];岩土力学;2011年12期
3 贾善坡;陈卫忠;于洪丹;李香玲;;泥岩渗流-应力耦合蠕变损伤模型研究(Ⅰ):理论模型[J];岩土力学;2011年09期
4 许江;杨红伟;彭守建;姜永东;张媛;;孔隙水压力-围压作用下砂岩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5 佘成学;崔旋;;高孔隙水压力对岩石蠕变特性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6 孙钧;戚玉亮;;隧道围岩稳定性正算反演分析研究——以厦门海底隧道穿越风化深槽施工安全监控为例介绍[J];岩土力学;2010年08期
7 贾善坡;陈卫忠;杨建平;陈培帅;;基于修正Mohr-Coulomb准则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施[J];岩土力学;2010年07期
8 王学滨;王玮;潘一山;;孔隙压力条件下圆形巷道围岩的应变局部化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10年05期
9 陈明祥;;关于返回映射算法中应力的四阶张量值函数[J];力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伍国军;陈卫忠;贾善坡;杨建平;;岩石锚固界面剪切流变试验及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贾善坡;Boom Clay泥岩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流变模型、参数反演与工程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2 薛新华;岩土介质流—固耦合非线性损伤力学理论与数值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3 张学民;岩石材料各向异性特征及其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江涛;基于细观力学的脆性岩石损伤—渗流耦合本构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齐明山;大变形软岩流变性态及其在隧道工程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7 陈沅江;岩石流变的本构模型及其智能辨识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虹;轩福贞;;随机因素影响下二力杆结构的蠕变损伤问题[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2 熊先仁;杨杉;蔡锌如;张小峰;江文溅;;耐热钢蠕变损伤力学模型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朱元广;刘泉声;康永水;刘恺德;;考虑温度效应的花岗岩蠕变损伤本构关系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4 田洪铭;陈卫忠;田田;王辉;赵武胜;;软岩蠕变损伤特性的试验与理论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5 K.Burke,F.A.Cozzarelli,阎一工,郑伯芳;应变相关三维蠕变损伤和破坏的热力学基础[J];力学进展;1989年01期
6 余寿文,靳志和;全耦合蠕变损伤问题的几个新解[J];科学通报;1989年05期
7 高庆;张南;;局部蠕变损伤的细观定义与量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8 杨海天,邬瑞锋,佟晓利;蠕变损伤问题的有效模量法及差分解[J];固体力学学报;1995年03期
9 熊先仁,王元东,,王文安,马兆纬,邹家兴;蠕变损伤强度理论新准则[J];江西科学;1995年02期
10 夏江涛;;四边简支矩形板的蠕变损伤非线性弯曲[J];力学与实践;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涛;施惠基;;多晶金属材料蠕变损伤的细观数值研究[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屈宝平;施惠基;;焊接热影响区高温蠕变损伤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胡建阳;孟光霞;;介质密度变化的蠕变损伤方程及断裂概率分析[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1998(7)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7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崔瑞乾;戴振羽;;一种循环加载作用下的蠕变损伤模型与寿命评估[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长虹;陈虬;;蠕变损伤失效概率模型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6 冯旭伟;赵阳;张箫;赵彪;钟江城;;盐腔储库介质渗透范围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永和;;锚喷材料蠕变损伤本构方程[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7年
8 汤晓英;罗凡;王正东;吴东棣;周斌生;;复杂应力状态的局部蠕变损伤测量与损伤分析[A];第五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邢丽;赵杰;刘治;季伟勤;冯炜;;基于可靠度的5Cr-0.5Mo耐热钢蠕变损伤评估[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邢丽;赵杰;刘治;季伟勤;冯炜;;基于可靠度的5Cr-0.5Mo耐热钢蠕变损伤评估[A];2007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宁;考虑高温蠕变损伤的含体积型缺陷承压结构的塑性承载能力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栋伟;深部冻结黏土蠕变损伤耦合本构模型及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3 蒲成志;岩体断裂与蠕变损伤破坏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海涛;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蠕变损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萌;基于非线性超声纵波的汽轮机耐热材料蠕变损伤检测与评价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明磊;煤岩材料蠕变损伤理论及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4 冀润景;P91钢蠕变损伤全过程模型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5 李文亮;高等级耐热钢焊接接头的蠕变损伤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张晓明;沥青混合料蠕变损伤数值分析方法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健;剪切拉力下无铅焊点蠕变损伤的尺寸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赵宝云;深部岩体的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9 尤英俊;小冲孔试样高温蠕变损伤的有限元模拟[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10 魏峰;P91钢蠕变—疲劳交互作用损伤模型研究及寿命评估[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90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190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