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朝鲜~19亿年侵入岩的岩石类型与构造背景初探

发布时间:2017-11-22 15:26

  本文关键词:朝鲜~19亿年侵入岩的岩石类型与构造背景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华北古陆 朝鲜半岛 古元古代 S型花岗岩 似斑状花岗岩(I型花岗岩) 正长岩


【摘要】:朝鲜半岛北部广泛发育~19亿年侵入岩,这些岩浆岩可以分为三个系列,分别为似斑状花岗岩系列(多为I型,以妙香山岩体为代表,年龄1900~1840Ma)、S型花岗岩系列(以嘉山岩体为代表,本文获得1862±5Ma锆石U-Pb年龄)和正长岩系列(以龙浦岩体为代表,本文获得1857±2Ma锆石U-Pb年龄)。似斑状花岗岩系列(I型花岗岩)大致对应朝鲜地质学家定义的Myohyangsan(妙香山)杂岩,以发育钾长石巨斑为特征,与麻粒岩相变质的火山岩-沉积岩系关系密切;S型花岗岩系列大致对应Ryonhwasan(莲花山)杂岩,以发育石榴石和堇青石等矿物为特征,与麻粒岩相变质的副变质岩共生:这说明前者可能与变质火山岩系相关,而后者可能和副变质岩相关。正长岩系列,朝鲜地质学家称为Sakju(朔州)杂岩,分布较为局限,仅见于朔州以及博川-定州之间,也见于邻区辽东,多为岩株。这三个系列岩浆岩稍早或者同期于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本文获得甑山"群"变质锆石U-Pb年龄1844±2Ma)。邻区辽东-吉南及胶东地区也发育这三个系列岩浆岩,但这两个地区~21亿年岩浆作用更为广泛。朝鲜半岛南部发育大量同期岩浆岩,但岩石类型以似斑状花岗岩为主,并发育紫苏花岗岩和斜长岩。我们推测,朝鲜半岛南北两侧基底属性存在差异,可能对应不同的古陆(华北与华南古陆)。综合分析表明,朝鲜~19亿年前广泛发育I型和S型花岗岩,并有幔源岩浆作用,同时发育正长岩类,并且这些岩浆活动与区域高级变质作用时代接近。考虑到本区存在太古宙基底,我们推测本区在古元古代可能处于类似现今活动大陆边缘弧背景。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朝鲜国家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10003、41322018) 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联合资助
【分类号】:P588.12
【正文快照】: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2.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00493.朝鲜国家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平壤3812100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Evolution,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 J. R. White;J. D. Clemens;L. T. Silver;B. W. Chappell;V. J. Wall;刘喜山;;S—型花岗岩及其在北美西南部可能缺失[J];世界地质;1987年04期

2 P.R.Simpson;JaneA.Plant;赫英;;高热花岗岩对铀成矿省形成的作用[J];国外铀金地质;1989年01期

3 敬兴辽;苏州花岗岩成因初探[J];地质地球化学;1991年03期

4 范春方,陈培荣;赣南不同类型花岗岩体的锆石形态群特征及其意义[J];地质找矿论丛;2000年04期

5 赵风清;参加芬兰地质考察总结(Ⅰ)——芬兰中部地块的后造山花岗岩[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年02期

6 赵风清;参加芬兰地质考察总结(Ⅱ)——古元古代非造山的环斑花岗岩[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0年02期

7 陈必河,肖冬贵,周国祥;湖南邵阳-郴州北西向构造带花岗岩成岩与成矿[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1年04期

8 赵太平;对秦岭奥长环斑花岗岩的质疑[J];地质论评;2001年05期

9 万勇泉,汪雄武,张建超;中国花岗岩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探讨[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年02期

10 刘耀荣,贺春平,刘富国,郑基俭;都庞岭岩体环斑花岗岩的特征[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德潜;;论香花岭花岗岩的成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0)[C];1987年

2 吴思本;钟畅华;;广东贵东花岗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花岗岩体的涡旋定位[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4)[C];1991年

3 卢欣祥;肖庆辉;邢优云;尉向东;孙延贵;;柴达木北缘鹰峰环斑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时代[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蒋国豪;胡瑞忠;;江西大吉山白云母花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清茶;夏斌;张玉泉;;云南勐平-大平碱性花岗岩成因及其成矿[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汉林;杨树锋;吴建勇;程晓敢;肖安成;;花岗岩岩体的冲断变形—以祁连山北缘金佛寺花岗岩为例[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赫英;;渗浸花岗岩及其找矿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9—30)[C];1997年

8 齐有强;胡瑞忠;刘q,

本文编号:1215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215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9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