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豫西渑池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核形石中的Girvanella

发布时间:2017-11-24 08:12

  本文关键词:豫西渑池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核形石中的Girvanella


  更多相关文章: 渑池地区 寒武系第三统 核形石 Girvanella 馒头组 地层学.


【摘要】:寒武纪微生物岩中的Girvanella化石在地层中广泛分布,这为微生物参与微生物岩的形成提供了更直观的证据.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二段碳酸盐岩中发育了数量丰富的微生物岩类型——核形石,其核心、纹层及围岩中保存的Girvanella丝状体化石具有密度大、完整度高的特点.对核形石的微观分析表明,其核心、包壳等各个部位均大量保存有Girvanella丝状体.这些丝状体为任意弯曲、不分节、不分枝的管状集合体,单管直径约为20μm,最大延伸长度约为400μm.核形石核心以丝状体包绕的灰泥团块或砾屑为特征,局部可见丝状体包绕生物碎屑成核;包壳内的丝状体多出现在暗色纹层中,其分布表现为缠绕叠覆、穿层、凸起和匍匐(或水平状)这4种方式.在核形石的任意部位,Girvanella丝状体均具有相似的分布形式,表明它们的生长条件是相似的.核形石中Girvanella丝状体的大量出现与其形成于低能的滨岸鲕粒滩滩间或滩后低洼地带有关,这种低能条件对Girvanella的生长及保存十分有利.对研究区核形石中的Girvanella化石在微生物岩中的分布特征、微组构等的进一步研究将为寒武纪其他微生物岩的成因及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重要实证.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472083)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项目(No.112300413213) 高校博士点基金博导类联合课题(No.20114116110001)
【分类号】:P534.41;P588.248
【正文快照】: 0引言核形石是由菌藻类微生物聚集灰泥围绕核心形成的包覆颗粒,它是从前寒武纪到第四纪海洋和淡水环境中常见的一类生物沉积构造(Peryt,1983),可出现在潮间带、潮下带、浅海陆棚、泻湖、三角洲、河流、湖泊等环境中(Dahanayake,1978;Peryt,1983;高建平和朱士兴,1998;李熙哲等,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熙哲,管守锐,谢庆宾,汪泽成;平邑盆地下第三系官中段核形石成因分析[J];岩石学报;2000年02期

2 徐锦龙;洪天求;贾志海;王伟;罗雷;;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船山组核形石基本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13年01期

3 曾允孚,张锦泉,林文球,叶亚平;广西泗顶泥盆系上统融县组中核形石的类型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1983年01期

4 黄志诚,朱嗣昭;安徽奥陶系石灰岩中含铁非骨架核形石的成因及其聚铁作用[J];沉积学报;1987年02期

5 边立曾;黄志诚;;核形石的分类及生态研究[J];古生物学报;1988年05期

6 张矿明;黄文辉;汪建辉;曾婷婷;唐鑫萍;;山东省平邑盆地古近系湖相核形石特征及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13年02期

7 姜月华,岳文浙,业治铮;华南上石炭统船山组中核形石的地质与经济意义[J];地质学报;1998年04期

8 张文浩;史晓颖;汤冬杰;蒋干清;;华北地台西缘早—中寒武世之交的核形石:微组构与生物矿化机制研究[J];现代地质;2014年01期

9 彭智敏;廖忠礼;张予杰;陈文彬;;羌塘盆地侏罗系核形石特征及成因探讨[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0年03期

10 齐永安;代明月;常玉光;王敏;李妲;;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馒头组二段的核形石[J];高校地质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姜月华;岳文浙;业治铮;;扬子地体船山组碳酸盐岩中的核形石[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5)[C];1990年

2 代明月;齐永安;王敏;张盼盼;;豫西登封寒武系第二统馒头组一段中的核形石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徐锦龙;洪天求;;江油马角坝地区船山组核形石基本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曹仁关;;西南地区震旦纪叠层石、核形石和变形石[A];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C];198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迟乃杰;鲁西寒武系核形石灰岩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2 徐锦龙;川西北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的沉积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21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221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4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