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几个断层滑动模型的全球同震位移对比
本文关键词: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几个断层滑动模型的全球同震位移对比
更多相关文章: 年苏门答腊地震 地震位错 同震位移 断层模型 GPS
【摘要】: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后,不同作者根据地震波和/或GPS观测,提出了不同的断层错动模型.在利用同震位移观测资料反演断层滑动模型时,由于使用半无限空间均匀介质模型或半无限空间分层介质模型,一般只能利用近场位移GPS观测约束,无法利用远场资料,这些模型有时差别颇大,如何区别这些模型的优劣是一个仍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等效体力有限元方法,在考虑地球球形和分层的条件下,对四个不同作者提供的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计算全球同震位移.由于采用了球形模型,所以不仅可以把四个模型的近场位移计算结果与GPS数据进行对比,而且可以把远场位移计算结果与GPS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垂直位移对断层滑动模型的依赖性小于水平位移.四个模型计算的近场位移与GPS位移符合程度均较好,但是四个模型计算的远场位移与GPS位移符合情况有很大不同,其中Chlieh等(2007)模型在近场与远场符合程度均很好,是四个模型中最好的.另外还探讨了断层反演数据资料、断层几何模型以及地球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于特大地震,全球同震位移观测与计算值吻合程度的好坏是衡量断层滑动模型的合理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创新团队(Y32902JED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K19B035)资助
【分类号】:P315.2
【正文快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贝;张怀;石耀霖;;有限元模拟弹性位错的等效体力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5期
2 林晓光;孙文科;;地形效应和局部地质构造对计算同震形变的影响——以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M_w9.0)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瞿武林;张贝;黄禄渊;尹凤玲;张怀;石耀霖;;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几个断层滑动模型的全球同震位移对比[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8期
2 庞亚瑾;张怀;程惠红;石耀霖;;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对地壳应力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4期
3 王培涛;于福江;原野;闪迪;赵联大;;海底地震有限断层破裂模型对近场海啸数值预报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3期
4 王启欣;江在森;武艳强;熊小慧;;不同模型下地震位错理论的对比及其应用进展综述[J];地震学报;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姜辉;邓志辉;高祥林;陈梅花;杨竹转;;日本俯冲带地震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2 陈为涛;甘卫军;肖根如;梁诗明;盛传贞;;3·11日本大地震对中国东北部地区地壳形变态势的影响[J];地震地质;2012年03期
3 ;Far-field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2011 Tohoku-oki earthquake in Japan observ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1年23期
4 ;Source process of the 2011 M_w9.0 Tohuko Japan earthquake[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1年08期
5 郝金来;王卫民;姚振兴;;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沿海M_w9.0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6期
6 石耀霖;曹建玲;;库仑应力计算及应用过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以汶川地震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1期
7 朱桂芝,王庆良;双节点有限元模拟直立走滑断裂地震位移场[J];地震研究;2005年02期
8 曾海容,宋惠珍;用双节点有限单元模拟渗流模型中的断裂与裂隙[J];地震地质;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文卿,陈瑶,袁道阳;断层摩擦系数及其演化定量研究的新途径[J];西北地震学报;2000年02期
2 蒋靖祥,温和平,尹光华,刘辉;新疆黑孜断层现今活动特征研究及有关问题的讨论[J];中国地震;2001年03期
3 H.Rerfettini ;M.Campillo ;I.Ionescu;王文旭;胡凤英;;论非均匀断层滑动弱化速率的标定[J];世界地震译丛;2004年06期
4 何登发,John SUPPE,贾承造;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与应用研究新进展[J];地学前缘;2005年04期
5 金红林;夏红;;2000年日本鸟取县7.3级地震断层滑动分布的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07期
6 童亨茂;;岩石圈脆性断层作用力学模型[J];自然杂志;2013年01期
7 徐叶邦;;断层泥与断层滑动方式[J];四川地震;1986年01期
8 Stefi Weisburd;许万通;;一条年轻的断层[J];地震地质译丛;1987年01期
9 吕德徽,,向光中,才树华,胡存德,张志坚,吴建华;毛毛山断裂带断层岩的特征及其意义[J];内陆地震;1994年02期
10 马胜利,邓志辉,马文涛,刘力强,刘天昌,马瑾,曾正文;雁列式断层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演化的实验研究(一)[J];地震地质;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力强;郭玲莉;;断层滑动势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捷;李兴才;;具有滑动弱化本构关系的断层滑动细胞自动机模型[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金红林;夏红;;2000年日本鸟取县7.3级地震断层滑动分布的研究[A];GPS技术应用研究论文专辑[C];2007年
4 何昌荣;马胜利;黄建国;;断层滑动速率变化对滑动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5 任青文;王威;;基于突变理论的软化形式对断层滑动失稳影响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6 马胜利;(山乌)本利彦;;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对断层摩擦本构行为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7 赵国光;张超;;伴随前兆蠕动和震后断层滑动的准静态形变[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8 汪驰升;单新建;张国宏;王长林;;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InSAR同震位移:以于田地震断层滑动分布反演为例[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马胜利;缪阿丽;;模拟断层泥摩擦滑动速度依赖性转换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10 刘云华;汪驰升;单新建;;芦山地震InSAR同震形变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初步结果[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七专题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桂宝玲;伸展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薛景宏;跨断层隔震管道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3 张国宏;断层滑动分布与震源破裂过程联合反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4 王林;盆地边界活动正断层多尺度构造地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5 楚全芝;中卫断裂带第四纪中晚期运动学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6 张雷;龙门山断裂带断层岩在水热条件下的摩擦滑动特性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7 程海英;近断层危害场三维数值模拟及其并行处理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8 韩亮;龙门山断裂脆塑性转化带内花岗岩的流体特征与裂缝愈合的实验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帅;DDMWPSO算法和断层三维向错模型研究及应用[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超;铁路隧道穿越活动性断层结构减震模型试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3 张猛;断层相关褶皱的三维构造几何学分析[D];南京大学;2014年
4 周禹鑫;跨断层管道抗震措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5 白文彪;跨断层埋地管道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8年
6 刘哲;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方法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7 崔永权;应力扰动对断层摩擦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8 武艳军;渭河盆地断层滑动和转动与地表变形关系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黄元敏;载荷扰动对断层摩擦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10 荆振杰;利用断层滑动矢量反演昆明地区构造应力场[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08年
本文编号:1222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1222972.html